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孔子“绝四”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范文

    周家乐 张岩

    摘 要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关系的构建是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孔子以“绝四”思想戒绝四样东西,成为他在那个时代为人处事的原则,古为今用,对大学生构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绝四 大学生 和谐 关系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之一,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寄托着民族的未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们成为了新时代的追梦人、新时代的奋斗者。这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身处国家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社会前行的复杂境遇。在难得的人生际遇当口上,扑面而来的还有生存环境带来的心理负担、社会现实带来的功利、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困惑、人际交往带来的失落、就业压力带来的浮躁等,大学生的发展状况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把大学生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任务,关系着国家发展对复合型、全方位人才的强烈渴求。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去教育人是全然不够的。经过专业教育,一个人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并非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最基本的在于,应当使学生能够对价值有自己的理解,并对这些价值产生足够的激情。学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美以及道德上的善的认知,同时还需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如果未达到此种效果, 那么学生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则给人的感觉更类似于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却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止于健康的身体、专业的知识,而是全面的和谐发展,而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是其和谐发展的灵魂所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坚持的价值导向,和谐关系构建的引导实践应当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孔子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至此, 其教育思想及理念颇豐,当中蕴涵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和实践。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引导当今大学生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注重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关系仍然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其各类主张、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当中无疑也包含着其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论语》中提到的“绝四”思想可以视为孔子在他所处时代为人处事的原则,如今亦可为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全新的视角。

    《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界对此释义分有所长,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将其解释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解释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大学生要构建和谐关系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孔子“绝四”指出要戒绝四样东西,对此三个关系的处理提供有益借鉴。

    1大学生与自身关系的和谐

    社会飞速发展,竞争与日俱增,不进则退,你胜他败,大多数现代人认准一条准绳:不顾一切,迅猛前冲。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人失望哀怅,心理压力倍增,疲惫指数直线上升。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执着一气失去一定限度,往往为身心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大学生作为思想新颖、知识多元、使命肩负的特殊群体,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身心发展难以避免陷入艰难境地,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而和谐关系的构建,着力点首先在于人自身的身心建设。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与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大学生身心发展遭遇的挑战不断锐化学生个体与自我的矛盾,成为大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的桎梏。

    南怀瑾先生对“毋必”的解释启示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秉向上之心、有自察之明、忌强求之欲,清晰认识自我、乐于接纳自我,平常对待自我。习总书记说过:“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大学生在自身发展道路上,不可随意臆测、武断独行、固执不化、自以为是,尤其是强求不必然的结果。鲲鹏展翅,心向往之,非人人可得。要从内心深处转变思想意识,牢固树立平和、恬淡的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做到受挫也不短志、逆境也能涅槃,正确处理好身与心的冲突,突破桎梏,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上升期。诚如学者于丹所感: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转换一种思维、变换一个思路,例如,人生无必要非得去强调惟一性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这样就会令到我们自身变得宽容很多。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要不得固执,拎得清放手,这样才会有新希望、新天地。身心和谐,方可知行合一。

    2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而社会属性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社会是集体共存的载体,万千主体置于其中,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实现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完善和谐关系的关键环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价值观的泛滥,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日益淡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自我意识膨胀正是孔子“绝四”所弃绝的不良心理倾向:不固执己见、不自我中心主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毋”俨然应成为大学生坚定践行的行为标准,而不自我、不唯我独尊是首要前提。人之社会价值得以体现、人对社会之道德责任得以切实履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那么社会价值的实现理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大学生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适变、能应变,不能顽固不通。诚然,创新可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底线,对社会道德责任的履行应秉持不臆断、按规矩办事的原则。大学生将“绝四”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尤其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网络行为日益变得便捷化、生活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去展现自我、观探他人,这种展现与观探在某种程度上是随心所欲、难以制约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网络同时也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处理好网络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大众中最有想法、最感思考、最有生气的群体之一,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约束,最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强化自律意识,树立网络文明意识。孔子“绝四”思想与此相通,甚至大有助益:身处网络世界,尽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不自以为是;对己、对人、对事、对物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既考虑正面也考虑负面;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采纳有益的建议,随时更新自己的认识;不但尊重自己而且尊重别人,不但考虑自己而且考虑别人。回想近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骂战”“水军”等事件,它们在高谈阔论、揭露隐私、唇斗舌战,甚至是群起而“攻(护)”之中满足、造就了无数人的猎奇心理和“看热闹”姿态,但是也危害了很多人的身心,破坏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互联网与其媒体形式在不断走向大众、为大众共享而发展为“大众媒体”的同时也逐渐成了每个人的恐惧和心中的一道伤。大学生应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播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要成为这道伤口的撕裂者、撒盐者,以实际行动缝合与社会关系的裂痕。

    何以为之?究其缘由,或许是孔子的“绝四”思想在网络大环境中踪迹难寻。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向世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任何人的存在必然意味着不计其数的活生生的主体。少数的人或许与孔子追求同等境界并尝试身体力行,但人多性(心性、性格)杂,况且随波逐流是多数人的选择,尤其是在居于主流前线的大众舆论面前,这一点更是心照不宣。广泛的压倒性舆论是难以控制的,作为“大众媒体”的人们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陷入客观看待问题的瓶颈之中,自身已接受、认定的评判标准和事实真相成为了几乎可以在自己内心里保持一成不变的价值观,不论相关事件到底如何,人们此刻所秉持的原则无外乎“他/她(们)肯定怎样”“事实本来就是”“我认为”的一吐为快。占据舆论主流、散发同情心、惩恶扬善、张扬个性、固执己见、各抒胸臆是每一个“大众媒体”人的潜意识选择,然而,即使是初始于维护某一对象的行为(散发同情心、惩恶扬善)在自我宣讲面前也只能使尊重别人、考虑别人屈膝于更多地尊重、考虑自己,而臆测、武断(独断)、固执、主观(自以为是)顺势成为其必然结果。不管互联网论客散播的事实与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很大程度上从一开始便无处安放。

    孔子建议不要做的“绝四”可以说为身处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提供原则性的引导:端正自己的思想,看待世界时不要怀揣任性的态度,对于他人的自由意志应保持尊重而非压制。的确,进入大众媒体时代,人们在担当自己角色的时候无疑需要自我审视,竭尽所能坚守一定底线。虚假信息会使社会眩晕、使人的心性变得荒废,甚至会给当事人或与之相关人员的生活带去毁灭性的打击。大学生无疑是“大众媒体人”当中的有力发声群体之一,应自愿承担起社会责任,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将个人融入社会,常反思,谨慎言,紧贴道德规范,守住底线、红线、警戒线,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大学生与社会关系和谐构建的重要内涵和基础。人的狭隘心理容易误导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对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行为,一概排斥、贬低,甚至想要将自己的思想强迫推销给他人。大学生面对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未来的职场同仁,社会阅历尚浅,待人接物经验不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可能欠缺足够的思考和理性,如何收获、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做到“绝四”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关系需要谨守的要求。孔子说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不自我、不唯我独尊在作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首要前提的同时,理所当然是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准绳。在与人相处时,以真诚与信任待之,切勿随意揣测,一意孤行,学会倾听,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平和地与人相处,宽容地接受各种思想意识,培养自己活得自在、也让他人活得舒畅的涵养——“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未来职场关系的处理积累经验,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助力和谐的社会关系。

    3大学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但同时造成了诸如资源耗竭、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显而易见,人们缺乏完善、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观建树意义非凡。

    人们必须承认客观事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严酷的现实:现代人在追逐物质财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是以破坏自然界、毁坏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作为交换代价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俨然成为增加现代社会发展危机、现代人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生命,能够思维,它与我们息息相关,不能片面认为自然资源无穷无尽,只识眼前利益,固执前行,一如既往地满怀“征服自然”的“豪情”。这一过程是“四绝”的全局再现。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建立于和谐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的存在不应该只执着于物质、利益,这个世界有更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 ? ? ? ? ? ? ? (下转第27页)(上接第9页)

    4结语

    当下,孔子“绝四”对于大学生的意义所在不只是助益于他们构建和谐关系,其价值的更多显现是引导大学生对现实处境中的自我进行反思,进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妥善处理与内部世界、外部世界的关系。

    作者简介:周家乐(1992.09- ),女,助教,硕士,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 杨媛,章嫦华.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09(22):159-160.

    [3]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63.

    [4] 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39.

    [5] 习近平.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7-05-07(01).

    [6] 于丹.孔子的“子绝四”境界[N].华商晨报,2008-04-17.

    [7] 吴晓蓉.仁在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7):103-104.

    [8] 杨一楠.学生群体中和谐人格的缺失分析及自主性构建[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9] 李肖峰,李振良.孔子“仁学”思想与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5):74-75+87.

    [10]? 路丙辉,马俊.以孔子“仁”的思想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5):78-82.

    [11]? 沈廬静,曾贤贵.以孔子“仁爱”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108-109.

    [12]? 王庆忠,张荣华.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5):87-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