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校企合作驱动的高校工科专业课课程教学探索 |
范文 | 陈建斌 陈惠芬 王泽民 摘 要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的现状,适应新一代大学生渴望了解生产现场的需求,是目前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校企合作”是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以《热处理车间设备与设计》校企合作课程为例,对高校工科专业课引入企业元素,将企业老师请进课堂并进行案例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校 工科 专业课 校企合作课程 企业元素 案例教学 0前言 為了适应中国经济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提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重点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讲听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得不到生产现场的真实体验。此外,在授课只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重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重视案例教学。也不重视工程知识的教育传承、工程伦理的教育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热处理专业《热处理车间设备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并根据所聘企业教师所在企业的设备、工艺特征,引入案例教学,经过三届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1引入企业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本科热处理专业《热处理车间设备与设计》的教学中存在的“内容枯燥,抽象;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结构图、原理图多,有的还相当复杂;实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四个方面的问题,采用了直接聘任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作为课程的企业教师进课堂担任一定课时(该课程总学时的1/3)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并根据企业教师所在企业的先进设备、工艺特征,引入案例教学。经过三届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参与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所聘企业教师所在企业的先进设备、工艺特点,在该课程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设备和生产线有关内容。并根据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选择两个钢种的四个品种的热处理工艺、设备选型及生产、应用,进行案例教学。压缩部分内容,删除已经或即将淘汰的内容。 (2)根据修订的大纲,由企业教师编写有关内容的教学参考资料,并编制出上课的课件。 (3)企业老师主要围绕企业所拥有先进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十分透彻的教学。最后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所授学时占整个课程的1/3,内容包括企业的生产线配置,生产案例,并安排4-8学时的现场授课。 以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驱动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理论串联起来,最终完成课程预定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 2教学效果 (1)学生不仅有了理性认识,更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全面、透彻了,所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立体化了。 (2)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到现场生产的热处理过程及设备的设计和选用的本质,通过对企业教师所在企业发展历程的了解,对热处理车间的设备和工艺及本专业的发展变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的了解更加生动具体化了。逐渐培养学生建立对我国热处理行业发展的自信和对我国制度的自信。此外,还培养学生建立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专利意识。 (4)以“培养一线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在课堂中引入真实的生产案例,能培养学生以一名“工程师”的身份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责任重大”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及遇事“处变不惊”的能力。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除了获得了上述教学效果外,同学们都感觉获得了更多企业一线的知识,都希望开设更多的校企合作课程。 3结语 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直接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能解决现有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等问题。学生对课程内容具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建立行业自信,国家制度自信,建立标准、政策法规、法律及专利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工程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转发《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等三个文件的函(教高司函〔2014〕46号)[Z].2014-09-10. [3]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 (06):100-1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