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研究 |
范文 | 摘 要 高校作为育人及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陣地,其艺术教育承载着思想引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背景下,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开拓了渠道。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文化传播 艺术教育 促进性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提炼,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升华。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艺术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增加,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充分彰显文化的价值,使新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起到推进的作用。 1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概念 1.1新媒体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通过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传播,为用户提供一定的信息查询及信息娱乐等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新媒体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微博、微信等广大用户普遍接触的社交软件,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为用户提供多种不断优化的服务。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具有一定的发展价值。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由新媒体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新媒体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利用新媒体,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畅通无阻的交流,随时随地的表达个人观点,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其次,新媒体具有多种传播方式,可以利用视频、图像及表情的方式,将信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表达和传播,从而更好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再次,新媒体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随时随地的将信息传递到每个用户手中,不再受到传统的约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下载、观看和传播。 1.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古文、书法、传统节日等,还包括乐曲、戏剧等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中,大部分通过文字记载或习俗的方式在一代一代传播和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文化传播过程中普遍难以产生认同感,人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文化的发展中,还会面临外来文化入侵的风险,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西方节日不断收到国内的认同。此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使当代年轻人更好的认识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 2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 2.1新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广泛宣传,通过政府组织的努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以往的传统文化宣传途径较少,受众范围较为狭窄,无法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提高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热情,从而调动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欲,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在人群中传播和弘扬。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构建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对传统戏剧及乐曲艺术形式进行传播。新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大网站及软件,增加信息的传播途径,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使传统文化被各行各业的群众接收到,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学习。 2.2新媒体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 新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采用多样的风格,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点,实现文化内容的创新,保证文化的与时俱进。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很多新的文化逐渐形成,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既能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促进当下新文化的传播,使中国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实现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会参杂着低俗文化,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低俗文化,对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广大群众能够充分学习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精髓。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人们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收集丰富的信息,通过阅读的方式,掌握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进行精简,可以被更多用户在短时间内接受,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同时,可以建立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性网站,使广大群众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对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使传统文化被更为广泛的接受。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891)研究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安娜 (1983.0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播。 参考文献 [1] 聂煜青.新媒体交互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应用研究[J].魅力中国,2019(23):40-41. [2] 王晓雨.新媒体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J].参花,2019(08):94. [3] 徐宪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7(04). [4] 孙银银.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途径研究[J].戏剧之家,2019(11). [5] 戴砚亮.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应用与传播研究[J].艺术科技,2018(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