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人格发展刍议 |
范文 | 杨幼荣 摘要: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产生各种问题。他们以成人自居,批判地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村特殊家庭学生人格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特殊家庭;学生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0-267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加大了教育力度,尤其农村特殊家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目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力度不够,教育内容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教育方法单一、灵活性不够,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农村特殊家庭学生为例,探究农村特殊家庭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现象,在初中低年级家庭教育问题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贯彻落实可行性方法,是解決部分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难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在学校已经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和心理健康,确定方便联系的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并与其及时沟通,如果是爷爷奶奶进行照顾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安排定期家访,对家庭教育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数,培养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保证农村地区的孩子有一个正常,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在这一点上,除了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之外,家长本身也要更新价值观念,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一味挣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应该时时刻刻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家庭的重中之重。 二、提高家长思想观念 传统的农村家长部分没有足够的思想文化,缺乏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容易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在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家长认为教育的职责完全在于学校,自己仅仅负责孩子物质生活,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将学生成绩,道德等教育问题全部甩给学校,无法承担起正确的家庭教育的职责。另外,家长对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没有明确的认知,有些家长甚至奉行“棍棒教育”,不注重营造平等,互相尊重,和谐交流的家庭氛围,这不仅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影响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念,而且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亲子关系恶劣,产生不耐烦学习,厌恶与家长交流等不良现象。影响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正确价值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之后的长久发展。 传统而陈旧的思想观念无疑是不利于学生的家庭教育,改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培养起科学而正确的教育方法认知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对科学而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宣传,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一对一交谈,潜移默化地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目前,农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两种比较典型的错误教育观念,一种是“读书无用论”,一味否定教育的价值,这样情况下,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投资热情,甚至在孩子义务教育完成后就强行安排其辍学就业,另一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之心过于强烈,不接受孩子成绩上的退步,一旦成绩上不理想就利用“棍棒”,这两种教育理念无疑是家庭教育的不当的一方面宣传教育所要做的就是让家长认识到不良家庭教育的危害,以及良好家庭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让家长不知不觉中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促进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 部分农村地区的家长在将学生送进学校之后就将所有的学生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一股脑地交付给学校,孩子的成绩出现问题时不主动思考如何行动以提升学生成绩,有些家长更倾向于选择质疑老师教学能力,进而产生对教师工作的恶意。在现在农村教育体制下,有些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孩子当下读的是几年级,成绩如何,在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也时不时推脱不出席,这些举动无疑体现了农村教育环境下,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不愿意主动承担自身的教育职责的现象,这样一来,学校教育无法与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就无法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 家庭和学校是农村地区初中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教育環境的建立,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极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座谈会和广大家长进行联系,有时也会以电话,家访的形式与家长展开一对一沟通,在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地区的初中班级建设家长微信群,QQ群等方便与家长随时随地线上交流,及时沟通学生的状况,避免家长因为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上遇到困难,无从下手的现状。另一方面,提醒家长与学校积极沟通,能够使学校方面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动态,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消除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焦虑感,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中生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继续努力,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二者及时沟通能够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难度,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结论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解决特殊家庭学生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人格和良好品格教育。明确对特殊家庭学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充满爱心、耐心、恒心地解决这一教育难题。当然,除了需要学校力量外,还需要家庭和学生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瑞芬.农村学生特殊群体教育问题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5):764. [2]程阳.农村特殊学生的德育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9,(19):36. [3]刘飞.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特殊家庭学生[J].速读(中旬),2019,(3):2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