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藏族说唱艺术 |
范文 | 摘要: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广阔的土地上也孕育着我们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藏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关键词:藏族;说唱音乐;《格萨尔王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1-324 一、能歌善舞的藏民族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對藏族人民最好也是最贴切的说辞了,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情奔放。他们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开心难过,大家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在藏族音乐中,他们的歌声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正是因为他们的风俗习惯,使他们成为雪域高原上能歌善舞的民族,再加上他们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风貌,他们的音乐种类也是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5类。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乐种亦不尽相同。宗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宫廷乐舞嘎尔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居主要地位。央移谱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调等。而我就将对这其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的音乐——藏族说唱音乐给大家进行一个概述,使大家能够对这样的一个民族音乐艺术有个简单的了解。 二、藏族说唱音乐的发展与现状 藏族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将其生活生产经验与情感相结合起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而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在现在保留的藏族说唱艺术文献中,《格萨尔王传》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个,其所包含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五大著名史诗说到藏族说唱音乐,它可比藏族本身的文字历史还要悠久,从宏观角度来说,说唱说唱,似说似唱,吟诵说唱,有说有唱,但却一直没能有一个特定的总称。说唱艺术当然是重在说和唱上,而讲故事、叙述情节可以说是说唱艺术的主体,与听众共哀乐,同喜忧,寓教于乐。尽管有许许多多的刻画景色,咏物、说理、抒情的存在,但更多的却还是讲故事。说唱音乐算是人们对藏族艺术门类中了解的最少的一种。发展至如今虽然有了许多的文献资料,但藏族说唱艺术的现状却不太理想,至今没有在认识上以“藏民族曲艺”的名义确定下来。同时,像“谐玛当木”这种很古老的形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个没有被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艺术品种。 在早期藏族人民在还没有自己文字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以口头说唱的形式,来艺术的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情感,传授生产生活的经验,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这里可以看出,远古藏族民族将“艺术来源于生活确高于生活”体现得淋漓精致。在逐渐产生了文字文化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故事的流传,这时藏族对故事一般称呼为“仲”,而讲故事所唱的歌叫做“仲鲁”,由此也诞生了说唱故事的艺人,这种艺人便叫做“仲巴”。据《藏王遗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藏区就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大多时候“仲巴”会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将故事讲得更加活灵活现,生动形象。而这个时候的说唱艺术所采用的故事题材还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像《阿古顿巴的故事》、《麻雀的故事》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字的逐渐普及便有涌现出了许多书面故事,如:《月灯经》、《宝云经》等,在13世纪以后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专著,例如:《红史》、《青史》、《迎请文成公主》等等一系列的故事。 直到现在,能够在舞台上继续活跃的藏族说唱依旧存在,但却远不如以前那样火热,现在的说唱艺术大多着手于与更多的流行元素相结合,少了以往的讲故事的形式,运用了大量说理和抒情的形式,使得藏族说唱艺术能够继续保持着一股浓郁的生命力。 三、简析《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说唱是在西藏广为流传的鲁体民歌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鲁体民歌主要流行在藏北和康区牧场,在格萨尔音乐中牧歌的特征被保留下来,同时呢,也产生了许多人物专用的表现各种情绪的曲调。格萨尔说唱的曲本为散韵相间体,散文多于韵文。散文用于叙事,韵文用于代言。在唱腔曲调方面,也是专人专曲,在格萨尔王说唱故事中,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有:格萨尔、珠牧、叉根、嘉擦、丹玛、晁同、魔敌等,一般情况下,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专用唱腔,不可混用,而且这些专用曲调,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情态举止都显得淋漓尽致。但是在这个格萨尔王传故事中,主人公格萨尔这个人物,他除了不能唱魔敌以及个别人物的专用曲调外,是唯一可以通用一切曲调的人物。而他的专用曲调有:吉祥回旋调、威慑会场调,神咒伏魔调,大小颤韵调等等。而在唱腔方面,多为上下句体,也有三句,四句体,演唱时多数为无乐器伴奏。 格萨尔说唱唱腔特征为节奏轻快,旋律流畅,多级进,平缓自如,演唱的大多一字一音,且多三连音,从旋律来看,自然铿锵有力,几乎没首曲调的结束都落在时值短促的音符上,或是一拍,半拍的休止上,在这一点上,不像其他曲调结束时常有延长音或者装饰音。在此情况下,演唱时纵然有成千上万的诗行时,依然动听,不会出现乏味疲惫之感。而对于这种唱腔结构也给演唱者们,也就是仲肯留有充分的搜索词句的时间。在他们的唱腔风格上也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康区山歌色彩,常见以散板的自由节拍演唱,另一种是藏北牧区色彩,虽然藏北牧歌有节拍,但速度较缓,充满牧民宽广的胸怀和激动人心又幽默的生活气息。 四、总结 藏族是一个艺术门类众多的百花园,古老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藏族艺术,就像那盛开的格桑花,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藏族说唱艺术,进一步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藏族说唱艺术还是没有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我们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好的文化总会被世人所接受,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艺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为人所知,继而产生更为中要的进步和革命性的发展变化,而藏族说唱艺术也将从中获得强劲的生命力,重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作者简介:詹小虎,(1997.12-),男,汉族,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声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