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艺术
范文

    罗柏青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1-331

    近年来,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它有着蓬勃的朝气与生机,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着很大的契合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就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拟就此问题做点探讨研究。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气氛。

    处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是表现出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做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孩子气、幼稚性。这就表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他们身心发展急剧,情绪波动大,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性格、自我认知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地听取他们的倾诉,与他们平等交流,指导他们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生活中以朋友的身份與学生相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打消学生的顾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乐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心理,及时给予引导教育,工作效果就会更好更明显。所以,营造一个积极乐观、互相信任、和谐融洽的育人环境,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二、深入研究教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于教材,构建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的篇章,众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许多心理教育材料,或显性或隐形的都渗透着对学生行为规范、思想感情、人格要求的教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掘这一资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个性品质。

    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深入领会课文的典型人物和思想意义,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例如: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一文,它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篇幅虽小,但却有着精炼的文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在学习该文时,我将训练目的定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品读文章,并仔细揣摩三人之间的对话。笔者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古代三人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进行改编,并分组上台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用意,因而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感受本文中的人文内涵,培养他们的个性。

    (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树立精神榜样。

    为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在学习一些与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精心感悟文章内涵,使学生受到英雄精神的熏陶,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如学习《芦花荡》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动作、神情、语言等内容进行仔细品味。学生经过自己的品读与思考、想象,很自然地就对英雄先辈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品读进行点拨,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对同胞抱以无限的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还通过介绍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树立榜样。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所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立体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思想意义,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鲁迅弃医从文,面对反对政府的迫害毫不畏惧,用笔和文字作武器与敌人作斗争;史铁生双腿残疾却顽强求索,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教育的生动材料,让学生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三)合理利用事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引导。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与事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塑造,从多方面对学生实施恰当、合理的引导。如进行《木兰诗》的学习时,因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位代父从军的女子故事,主要说的是花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教师可以结合花木兰的一些实例,立足于木兰当时所处的年代,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我来说木兰”的小型演讲,让学生来评一评,从中挖掘花木兰潜在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

    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用饱含感情的话语、抑扬顿挫的语调,运用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在新课开始时设计别具一格的导语,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乃至提高课堂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满怀激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通过满怀激情的朗读,诗中壮丽的图景和豪迈的情怀很快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境界。

    三、构建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心理教学的环境,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教学不重视的想法或者定式思维,重新审视师生间的关系,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将自己始终放在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放松,这样师生才能一起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平等,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在此平等的基础上,来对学生开展心理教学,使学生接近心育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诱惑足够强大,任何道德的束缚都将土崩瓦解。可见,只有真正的心灵升华,而不是约束,才能使人生具有光明前景。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学生心智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现状,认真研究与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念,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