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
范文 | 林佳 摘 要 根据新课标指引,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提升其科学素养。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堂,因此优化实验设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效率,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基于《气体的热胀冷缩》,笔者改进教材观察肥皂膜的实验,提供了三组不同的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突破了实验的单一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 热胀冷缩 实验改进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地比以往更为迫切的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优秀的人才。从2020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强基计划”。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迫在眉睫。 《气体的热胀冷缩》选自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第4单元《热与温度》第21课的内容。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已有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在这一节课之后将学习《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理解和掌握气体的热胀冷缩显得尤为重要。 1实验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其中第2个活动是“会变化的肥皂膜”。实验内容是在烧瓶口沾上肥皂水,形成肥皂膜。将烧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肥皂膜的变化。教材中的配图则展示学生将烧瓶分别放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配图旁边的教材卡通人物彬彬提示“可以试一试用手捂热烧瓶”。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了本实验的一些不足之处: (1)将烧瓶分别放入冷水、温水中时,实验现象没有明显对比;(2)泡泡是透明的,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观察;(3)用手捂热烧瓶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4)演示現象单一,缺乏说服力;(5)教材中实验指引与配图内容不一致,指示不明确。 2器材改进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取消了将烧瓶放入温水的这一步骤,并替换掉观察肥皂膜的实验。另外提供了3组不同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有选择的自主探究。 A组:热水、冷水、烧杯、烧瓶、气球 B组:热水、冷水、烧杯、无针头注射器 C组:热水、冷水、烧杯、连接吸管的烧瓶、红墨水 3优化实验设计 通过活动一“乒乓球能鼓起来吗”,学生观察发现完好的瘪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裂开的瘪乒乓球则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接下来的实验教学笔者改进了教材原本的活动二“会变化的肥皂膜”,设计了以下分组实验,多法验证“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第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突破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难点,出示以下问题: (1)空气有什么特点?(2)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如何密封?(3)怎样让空气受冷和受热?(4)用什么办法才能看清空气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老师介绍ABC三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最后,全班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的实验计划,师生共同完善实验计划。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领取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在实验过程中,小心热水,注意安全,仪器要轻拿轻放;小组分工合作,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1)方法一:调皮的气球。 在烧瓶口套上气球,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中,通过气球的鼓凹来判断气体体积的变化。 (2)方法二:会动的针筒。 把注射器塞子抽至中间,盖住头帽。把注射器倒立放进热水中,会发现塞子缓缓上升,直至停下;再放入冷水中,会发现塞子缓缓下降。 (3)方法三:会吹泡泡的烧瓶。 烧瓶的瓶口连接吸管,并把瓶口密封。把烧瓶放入热水中,吸管放入红墨水中,会发现吸管的一端吹出泡泡。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会发现吸管吸进了一段红墨水。 第三步: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2)学生得出结论:气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4改进实验的效果与优点 4.1实验现象效果明显 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便于获取,易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能直观的观察到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这一现象。 4.2实验教学以生为本 (1)老师设计的实验新奇有趣,符合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学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突破了教材的单一性,学生从一个验证实验的旁观者,变成一个设计实验的探究者。这极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3)每个学生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不一,因此每个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前概念不一样。本节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熟悉的器材,选择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体现了老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 (4)学生通过多种实验方法验证,最后得出空气热胀冷缩这一结论,开阔了学生广阔的视野,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4.3实验环节层层递进 从开始的演示实验(瘪乒乓球鼓起),到对比实验,最后设计实验,学生在逐步模仿、思考中,提高了实验迁移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方案→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像科学家一样完成了科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在实验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科学的乐趣,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版社,2002. [2] 黄璨.化学新课程中微型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2-7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