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
范文 | 邓锦坤 摘 要 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在逐步与社会接轨,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就导致我们对于人才的渴求程度有了提升,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地重视起来,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针对于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也要重视小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如今人才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小学生进行文化课本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如今的现代化时代,就需要将文化知识与实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帮助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养成实验习惯的培养上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仅供相关部门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现状 实验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国内的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是一门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学生们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究中,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结果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看,实践活动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就是探究科学、研究科学、学习科学,离开实际,科学教育和科学学习都是空谈,学习不能是纸上谈兵,而是以实践为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们在科学教学中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1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传统 小学科学目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局面,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模式老套、古板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甚至有一些学校出现不重视学生的小学科学学习情况,导致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和实际的改革都流于形式,没有办法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要想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氛围沉闷、不活跃。在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很多小学科学实际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上,仅仅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教学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也产生不了积极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2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学校的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新颖、缺乏重点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科学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欲望也很难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对学科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深入,针对性也不强,重点和难点无法进行有效的区分,只是单纯地注重娱乐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没有把重点内容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思路产生了偏离,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对于课堂中的科学原理也不理解。 1.3教学目的不明确 现阶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科学的教学,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产生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明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科学课堂中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当中教学生学习新的原理和现象,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验在教师的言语或者实例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目的。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让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指导着教师不偏离教学方向,能够按照教学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就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出现不知道该讲什么的情况。 2小学教育改革的措施 2.1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也是现代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掌握的技能,它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对自己科学现象的一种寻觅的过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所以教师有责任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蚂蚁为什么在下雨的时候找洞钻,而且会在下雨前进行食物搬运,有序安全的上树,这是在自然生活中一个常识性问题,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希望学生们好好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看到一些小细节,能够有对问题求知的精神。“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的精髓,我們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刻讲真话,要敢讲,更要会讲,真实的反应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在不同维度下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更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敏锐性,牛顿就是在掉下来一个苹果,才发现了地球引力,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发现了摆动现象,得出来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们的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的警觉性,这是提高小学生观察力的关键因素。我们也要关注实验习惯的养成,俗话说“21天是习惯的养成期”,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有实验来辅助,用实验区论证科学。例如课本中提到水的沸腾现象,课本上告知的实验现象是温度达到100摄氏度就开始沸腾,那我们也应该在实验中进行验证:我们可以设置用烧杯加热,并在水里加入温度计,重点观察温度,看看水沸腾时温度到底在多少度,有没有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干扰,这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实验不仅仅是科学的开始,而是贯穿整个科学知识,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验习惯,更要注意在实验室出现的各种情况,积极应对。我们也要培养学生们做实验的规矩,注意小心酒精灯,温度计,因为一不下心就会出现火苗的情况,我们也要时刻防范,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2.2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现代化课程要求小学教育中,倡导“做中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要学会在动手中,用脑子找到科学真理,但是现在小学生一般都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其实这是学生们的好动性牵制着学生们进行动手,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教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在动手中学会动脑,不能盲目进行操作,其实动脑才会事半功倍。所以科学教育是要养成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生活现象,这就考察了小学生的平常观察力了,大部分学生知道物体是浮在水面上,但是不知道什么原理,那老师就可以找几块大小、长短不一的木板,再准备几块大小、轻重不一的铁块进行实验,分5组进行实验。一组可以拿一个相对较小的木板,在盆子里放入水,二组拿比较大的木板,三组拿比较小的铁块,四组拿比较大的铁块,除铁块和木板外,其他因素相同,每个组分别进行实验,其次在交换木板或者铁块,然后把每个现象都记下来,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看看究竟是沉还是浮。这就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们对于科学求知的精神,学习的兴趣。 2.3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责任,是对学生对于科学的首要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小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科学的知识、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性,开拓思路,打开视野,我们必须多加鼓励,要敢于求证、求实,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态度。 2.4培养小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生的课堂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过程,是我们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合作交流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合作的精神。学生们在开放的小组学习中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的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让学生们感受学习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有话语权。在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种培养方式。总之,学生们在小组学习中,可以体会科学实验的乐趣,在玩中学,学中玩。 3总结 科学课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这门学科,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学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我们不仅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还需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不仅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是新时代对未来科技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有效促使,倡导科学探究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獻 [1] 何永秀.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实验的策略分析[J].科技风,2020(06):66. [2] 张红.教育传播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66. [3] 李迎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7(02):66-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