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体医结合”理念下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模式探究
范文

    马昕

    摘 要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6月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结合“体医结合”模式的内涵,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模式进行探究分析,以期对人民群众健康事业的推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医结合 人民群众 健康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科技、教育、医药、航天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工作的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迈进。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过去需要大量人力去从事的事情,现在机器不仅可以完成,而且完成的速度、质量都要更快、更好,所以人们在工作中消耗的体力比以前减少很多,这也使得人们的体能开始下降,随即带来了健康问题。而另一部分人由于思想观念、生活压力、经济条件等问题,没有时间、经济条件去进行锻炼,也出现了相应的健康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物供给丰富且充足,导致食物热量摄入过多、过剩,由此引发的“三高”、糖尿病等“富贵病”人数日益增多,时刻危害着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本研究根据“体医结合”模式的特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分析“体医结合”在人民群众中开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的路径,以期给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1“体医结合”的内涵

    目前各界学者对“体医结合”的概念与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基本思想相近,傅兰英认为“体医结合”是指利用运动医学、体育保健 、康复医学、营养学、康复评估、运动处方与现有的医疗条件的深度融合。江志鹏认为“体医结合”是体育学科提供方法手段,医学学科提供思路和路径,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体育锻炼处方化。崔鹏等认为“体医结合”就是体育与医学的紧密结合,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与健康促进。笔者认为“体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与医学治疗简单的相加与合并,而是运用体育的健身功能、康复功能与医学的治疗康复功能的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人体恢复健康,是体育锻炼与医术治疗两个系统的融合协作。

    2“体医结合”模式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与医疗两大管理部门相互隔阂、沟通不畅

    很多人认为体育运动就是锻炼身体或者参加正式比赛拿奖牌,医疗卫生就是给病人治病,很少有人能认识到体育与医疗卫生之间交叉联系的地方。而我国体育与医疗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组织,由于职能、责任不同,在管理、资源分配、人员等方面没有交集,业务联系较少,因此两个系统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目前我国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一些公益组织提供体育健康服务,比如锻炼场地、器材等等。但是直接提供体育服务的是相关体育产业的组织机构,他们很少与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合作,提供具有两个系统交叉功能的服务产品。

    2.2“体医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体医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应该特别注重体育与医学知识的融合,但是目前来看,中国大部分“体医结合”的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在体育院校或者综合类大学的体育学院、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此类院校也很难引进对体育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到本校任教。在硬件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专业人员较少,医疗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不完善,很多医学课程无法开展,因而,在此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丰富,但是医疗实践能力则相对匮乏。与之相反的医学类院校,在培养“体医结合”人员的过程中,由于在临床治疗方面优势较大,更多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去培养学生,从运动健身、运动康复等体育角度培养相对较少,培养出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对身体活动的影响等缺乏感性认识。虽然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医学水平较高,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实力开出运动处方的人却很少。所以目前在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在“体医结合”的事业中有很大建树。

    2.3相关政策法规亟待解决

    由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对“体医结合”模式指导性不强,一些公共体育服务机构与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对该体系认识不够,导致很多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对“体医结合”的内涵认识各不相同,在对人民群众体育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推诿责任的局面。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是以条块管理为主,跨系统进行体医结合模式管理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突破。

    3“體医结合”模式下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实现的路径

    3.1积极宣传“体医结合”模式的理念

    “体医结合”作为一种新概念提出,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社区进行体育健康锻炼方面的知识宣讲,针对人民群众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定期进行解答。并针对每个人的健康情况开出运动处方等。利用健康热线、互联网、微信、qq、运动APP等软件进行概念宣传,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运动锻炼方法,身体伤痛等问题,制作成小视频进行解疑答惑。根据相似运动能力的人开出适合他们的运动处方等,线上加线下两种宣传手段不断强化人们对“体医结合”的认知。从而普及人们对“体医结合”的认可度。

    3.2政府部门出台有关“体医结合”的法规政策

    我国的体育系统与医疗系统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的功能有相似的部分,都有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的职能,由于他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他们很难协同起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针对当前情况,政府应该邀请体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通过协商的形式制定出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协作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从而疏通两个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扫除体育与医疗两个系统协作中的障碍。并立足实际情况,建立两个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为“体医结合”模式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加强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

    体育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是保障人民健康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两股重要力量,在促进健康和运动康复等领域需要两个系统消除障碍,摒弃行业保护主义,消除各自为政的思想。两个系统需要统一思想,认清各自行业短板,要相互协作,切实加强两系统的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體医结合”模式的建立,为人们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体育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的管理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常态化举行涉及“体医结合”及其他全民身体健康的会议,共同商讨对策。在此基础上,两个系统的具体业务部门进行对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常态化联合调研制度、督导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等。

    3.4建立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体医结合”人才的机制

    根据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各有特长与短板,在培养“体医结合”人才方面应该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首先在教师岗位培训方面,应该建立交流进修机制,并将这种方式作为常态化来抓。体育院校的相关教师,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医学方面的学习,通过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提升从医学角度认识人体内环境、运动规律、疾病发展规律、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的能力,从而全面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体系。医学院校的相关教师定期到体育院校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对体育运动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通过亲身体会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刺激与反应,直观了解某些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与否,尤其是技术动作对训练伤产生的原因,运动伤出现后的治疗、运动康复方法等会有更深的理解。通过相互之间的岗位学习,双方教师取长补短,逐渐把相关教师打造成为体育与医疗共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生层面,应该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应该建立长期联合培养机制,双方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规定时间的学习,经过资源优化组合,学员在体育技能与医学知识两方面共同发展与进步,从而培养出“体医结合”全方面的人才。

    4结语

    国家健康中国行中提出加快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体医结合”模式正是将体育锻炼与治疗、预防疾病及运动康复结合起来。通过体育与医疗的合理分工,开出适合人民群众的运动处方,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减轻人民群众对家庭经济负担,节约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兰英,杨晓林等.“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1):96-99.

    [2] 江志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医结合”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04): 11-14.

    [3] 崔鹏,马志君.“体医结合”的老年健康促进研究[J].科技资讯,2018(07):209-211.

    [4] 南秀玲.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结合”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