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聚焦文本语言 落实语用训练 |
范文 | 赵瑞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133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致力于使该阶段的学生初步地学会用祖国的文字和语言进行交流。因此,教师要重视语用训练,通过梯度设计语用训练点,并加以实践,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目的。 该如何从教材中寻找语用训练点,进行有效言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言语应用能力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深入钻研教材,在字词、短语、句子积累的基础上,仿说仿写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典型段落,再进行篇章结构的总结和训练。以补白、续写、仿写、改写等方式,确定文本中的语言训练切入点。 一、补白 补白就是将课文中没有具体描述或省略掉的内容补充具体,在填补中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1.省略号补白。《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之一,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把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文中描写盘古倒下后,它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时,使用了句式基本相同的排比句,既表现了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也让我们体会到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然后利用省略号让学生补白,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他的……变成了……”的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进一步体会盘古的伟大。 2.词语补白。《掌声》中的英子因为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第三段有句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英子,想象她此时在犹豫什么?“上去吧,同学们肯定会看到我走路的姿势,会不会嘲笑我呢?不上去吧,就违背了老师的意思”,从而体会到英子的左右为难,以及开始的不自信,为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做好准备。 3.情节补白。《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生活,决心炼石补天。在介绍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时,课文只写了一句话“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个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借此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美好形象。 二、续写 续写就是在课文结尾处续编以后可能发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了《蜘蛛开店》,来续编一下吧。蜘蛛从“卖口罩”改成“卖围巾”,再改成“卖袜子”,想的都是“织起来很简单”,他卖东西的价格总是“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蜘蛛思维方式简单,处事方式简单,偏偏迎来了三个特殊的顾客,嘴巴最大的河马,脖子最长的长颈鹿,脚最多的蜈蚣,最后吓得匆忙跑回网上。如果蜘蛛回到了网上,还是不改掉拈轻怕重的毛病,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或许蜘蛛决定改过自新,坚持把编织店开下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或许蜘蛛要改变经营方式,继续开编织店。请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学了《我要的是葫芦》,来续编一下吧。种葫芦的人因为只盯着自己的小葫芦,却不治叶子上的虫子,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小葫蘆全落光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着满地的葫芦会怎么想,怎么说?第二年春天,他又种下了葫芦,这次会怎么做呢? 三、仿写 仿写,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本领,能让学生从中寻找到很多创造的快乐。 1.仿写句子。有些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点,可以用来仿写。《秋天的雨》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第二段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2、3句话句式相同,都是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什么像什么,X哪X哪,怎样。让学生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其它的秋景,进一步体会秋天绚丽多彩的美丽景象。 2.仿写诗歌。诗歌大部分句式整齐,很有规律,多读几遍,我们就能发现这首诗歌的写作密码。《现代诗二首》中的《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花牛在草地里睡觉,花牛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诗的每一小节语言形式相同,韵脚却不断变化,一节一韵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发现了诗人的写作密码后,花牛还会做些什么?请学生模仿写一写。 3.仿写段落。《燕子》一课开头很精彩,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这些词语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在了解写法后,让学生模仿着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或喜爱的一个小动物。 4.仿写结构。有的文章构段方式富有特点,是很好的语用训练点。《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其中,第五自然段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写的,使用了总分的写法。在了解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或一个场面。 四、改写 如果将所学课文进行改写,改变人称、体裁或情节等,学生会觉得特别有意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改写体裁。《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改变人称。《掌声》中的英子一开始忧郁、自卑,是同学们鼓励、关爱的掌声让她变得开朗、自信。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 3.改变情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讲述了急性子顾客让慢性子裁缝做衣服,结果到最后慢性子裁缝还没裁剪的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效率,赶紧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其他事。学完课文,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故事: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语用”意识,并且将其贯穿于我们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出一套语用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用翅膀,在广阔的知识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