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范文

    于寅生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这样简单需求了,而是要求科学教学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中的探究品质。对于科学老师来说培养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小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老师必须要运用自身所学的科学知识和能力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科学的教学老师也应该与时代一起进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保持科学教学和科学素养的同步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366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即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结构化、本质化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培养学生的技能,养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一、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地划分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实施的组织基础,其划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地划分。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侧面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详尽地了解,为学习小组的科学划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科学的教学需求,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小组的划分,以此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活动的不同及教学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同,学习小组的划分方式也应进行不同的划分。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座次,组织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相互熟悉的環境中进行更加自主地学习与观察,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原则,将 4~6 名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使班级内组成若干组实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从而形成合作学习过程中同组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学习小组间公平竞争的学习局面,有效地实现了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成员间的合理分工

    在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能提高合作小组内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也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组内成员合理分工的指导。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推举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职务,使其担负起组织、监督的职责,促进本组内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确定了小组长的职务以后,教师还应指导小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兴趣及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内向细心的学生可以担任组内的记录工作,而性格外向、口才良好的学生可以担任小组学习结论阐述的工作。这样就实现了组员间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发挥特长、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三、结合教学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如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首先,教师通过教学需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划分,形成适于合作探究活动开展的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牛顿发现重力现象故事的讲述,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情境,如“同学们,知道苹果为什么能自己掉落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一情境或问题的引领下,实现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意识的提升。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学习观点进行积极地分享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有效结合各自学习观点中有益部分,最终形成学习小组内完善的探究结果。学生们在学习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为自主意识、能力的提升、合作能力的发展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发挥自身应有的引导功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首先,教师应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过程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在学生结束了合作学习活动后,根据自己的记录,对学生的探究表现进行积极、科学、正面的评价与表扬,以此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自信心,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观察时,对于一些产生分歧、影响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情况,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有效的纠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更加顺利推动了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会学习”层面中指出: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还是提升科学课堂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科学教师潜心研究,有效实施,让合作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160-161.

    [2]洪明忠.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4):135-13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