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媒介融合背景下VR新闻的特点分析 |
范文 | 王偲羽 摘 要 近年来,以VR(virtual reality)技术为核心的新闻内容生产发行数量增激,影响力愈发显著,可以说VR与新闻的结合无疑成为媒体界的又一革新。文章通过分析VR新闻的特点及困境,以期为VR新闻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建议。 关键词 VR新闻;新闻生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45-02 1 VR新闻 VR新闻指的是用虚拟技术制作新闻,区别于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VR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形式。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新闻场景,让受众通过设备置身于新闻现场,受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新闻现场。VR新闻呈现的特点是“看起來像真的、听起来像真的、摸起来像真的、嗅起来像真的、尝起来像真的多感官三维虚幻世界”。 VR新闻是近几年新兴的新闻制作模式。2015—2018年,VR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于此同时,新闻业也搭乘VR技术的顺风车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西方媒体,对于VR新闻的发展不敢有丝毫松懈,各家在VR新闻方面的制作与应用方面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与资金。 2012年,《纽约时报》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制作当中,做出长3分29秒的新闻纪录片《洛杉矶的饥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5年《纽约时报》VR新闻客户端NYTVR上线,并推出第一部 VR 新闻纪录片《流离失所》;《洛杉矶时报》则是将VR视野落在了火山口附近;《今日美国》将游客带到了“回到未来”的列车上,让观众在一辆明亮、粉红色的“57福特”上穿梭于古老的哈瓦;美国广播公司则带领团队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报道,向世人展示叙利亚濒危文物是如何受到战争威胁。 如果说,2015年是媒体运用VR技术实验性叙述新闻故事的一年,此后,媒体进一步对VR新闻进行打磨和锤炼,VR新闻的生产模式逐渐成型。 2 VR新闻的特点分析 2.1 题材:偏向软性新闻 相对于传统新闻,VR新闻中软性题材数量较多、占比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VR新闻技术优势是沉浸感更强、画面相对立体,这对于软新闻选题的展现无疑是放大镜。以文化类场景VR新闻为例,新闻更多的是展现一些参访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等题材。与传统新闻相比,此类VR新闻观赏性、画面冲击更强,有助于吸引受众。而以政治新闻为代表的硬新闻画面单一,题材较为枯燥,对于受众吸引力较弱,较为激烈的画面,还会对观众造成不适感。 2.2 叙事方法:偏向动态叙事 与传统新闻相比,VR新闻最主要的差别是叙事方式的改变。传统新闻采用单向性灌输的报道方式,观众随着解说跟随事件逻辑一步步接近真相或深入情节。但是VR新闻则是将整个新闻主题分叉成为几个部分,故事没有预定义的顺序,而是被创建为交互式体验,受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积极探索故事,而不是被动地观看故事。因此,其叙事的方式也是动态的。 2.3 体验变化:偏向立体化体验 沉浸式新闻媒体作品打破了传统新闻语言和时空的限制。在观看新闻时,受众的感官得到全方位的“服务”,VR也为受众营造了在场意识和沉浸意识,同时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满足了各方面需求。 正如依莱休·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所提到的,受众在使用媒介满足需求时,不仅从媒介内容获得满足,更是通过使用媒介本身以及在媒介接触时的情景中获得满足。由此可得,VR新闻在为受众提供讯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让观众有现场满足感和沉浸感。 2.4 接受美学:偏向主动消费 曾经有人将VR形容为“大脑的黑客”,因为它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让你相信是在一个你不在的地方。当虚拟世界对你的眼睛、手的动作或游戏控制器的命令做出反应时,你在那个地方“存在”的错觉就会更具说服力。 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的“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随着媒介的变化,新闻的交互界面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端、PC端、移动端的变迁。VR新闻突破了时空限制,让观众和现场的互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互动也决定了受众不再是像之前一样简单地听、看新闻,而是直接在现场、亲历新闻事件本身。VR新闻用户通过自己的需求来自主推进新闻的进程。“未来的信息呈现将不再完全依赖今天的各种实体屏幕,屏幕在‘扩张、在‘虚拟化。未来新闻的表现形式将突破传统媒体的“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空间”,将为释放新闻表现力带来新可能。这也就意味着,不仅记者要学会如何引导受众消费新闻,受众本身也要学会主动消费VR新闻。 2.5 身份变换:受众成为参与者 对于传统新闻来说,受众的身份定义更多是观察者,制作者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其以特定方式引导,并按照固定的顺序打包信息向用户传输某些信息;但是这也决定了,观察者对故事进展控制有限。 对于VR新闻的受众来说,身份定位更多是活动参与者,因为他们有能力影响他们的经历如何演变。观众通过移动、互动的方式进入故事结构,并且可以通过环境消化信息,自由地在特定时间、地点参与事件并接触所呈现的人物。这决定了,受众的思想变化,从相对于理性向感性进行转变。 从前对于文字、视频等新闻,受众的认知是独立于事件之外的,是来自第三方的,对于媒体事件他们的角色更多的是观察者。但是在观看VR新闻时,受众以第一视角直接参与事件本身,理性情感逐渐递减,自身情感逐渐递增,受众的内心、注意力和情绪完全被新闻所感染,此时VR就是一个“煽情”媒介,将观众内心直接拉到现场,使得观众产生最为真实的情感,从而加深了观众对于事件的参与,完成了从观察者向参与者身份定位的转化。 3 VR新闻的困境及发展 3.1 技术瓶颈问题 虽然VR新闻目前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是其制作技术仍然面临很多制约。首先,生产内容周期是制作VR新闻的主要挑战之一。VR新闻的制作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来扫描和组合三维环境中的人员、地点和对象,无法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这种新的内容创建过程会产生大量数据和文件,从而难以直接从现场制作。 其次是设备体验问题,对于目前普通的VR设备,长时间佩戴会使佩戴者产生眩晕感,这使得VR体验受到很大影响。同时,VR新闻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如何使得新闻变得更为具有探索性,而这一问题在动画、游戏领域也曾出现过,所以跨学科合作对VR新闻的成功也很重要。美联社曾与游戏开发商、视觉特效艺术家合作过,利用VR在游戏方面应用的技术,生產了包括全球变暖的影响和美国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内容的VR新闻视频。 3.2 VR新闻伦理问题 当新闻编辑室能够完全控制、建模和复制环境时,新闻的客观性就受到威胁。由于VR新闻报道的高度沉浸感和控制体验的能力是被人为设计的,且在VR新闻报道中,除了对客观场景的再现,报道的整体线性结构更是新闻记者和技术人员精心设计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字传播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在利用VR技术报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地区的新闻中,对整个新闻事件叙述的线性结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人为干预了视频和图片的拼接过程,让受众认为自己所体验和观看到的就是整个新闻事件的客观发展情况。 随着新闻技术进入新闻业的主流,记者们必须制定编辑标准和道德规范。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众可借助VR技术瞬间“抵达”新闻现场,并进行360度全景审视,减少报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衰减”。但是仍然需要警惕VR技术是否会影响到新闻本身价值。如果技术风头过于强劲,VR技术不仅不会帮助受众了解完整真实的新闻事件,还会减慢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速度。 3.3 盈利模式 与其他新兴技术相比,VR新闻生产在员工培训、成本和盈利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生产沉浸式媒体需要专门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培训,但也需要更多的要求和更长远的愿景。尽管VR快速增长,沉浸式内容的制作与发行如何盈利仍然是一个挑战。在这方面,VR新闻生产机构仍有长足探索空间。 4 结论 就像在100年前,印刷媒体仍然是社会的中心,我们很难揣测到20年后VR技术是否几乎无处不在。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在Web2.0时代,用户体验和用户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新闻报道借助VR的技术,已经不再满足于给受众提供信息,而是“创造现场”,满足观众给观众更多沉浸式体验。VR新闻是当下媒介融合和媒体跨界的重要结合体现,同样也是给媒介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媒体从业者不仅应该思考如何将观众的体验最大化满足,也应该注意到VR技术的特殊性,利用VR技术进行报道需要根据新闻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和衡量。未来VR新闻会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结合越来越紧密,也代表了未来沉浸式新闻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颖.《纽约时报》VR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2016(15):61-63. [2]孙振虎,李玉荻.试论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趋势[J].电视研究,2016(9):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