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操作活动探究 |
范文 | 王丽婷 崔二喜 摘要:操作活动和以往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索,以此来得到审美经验的过程,更加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本文主要通过问题的提出、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美工技巧、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构图关系,提高造型能力这几方面,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操作活动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操作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378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之上。针对培智学校中重度智障儿童展开绘画与手工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此点,不断地鼓励学生们展开手工制作活动,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展开想象,善于积累素材。这除了可以开启智障学生的智慧之外,发展其思维能力,更可以有效其社会学适应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绘画与手工课程就是一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其目标就是教师需要通过引导智障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得他们可以初步地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发展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及情绪,促进提高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关注到每名学生教学的需求及学习的表现、为智障学生创造出来愉悦且轻松的学习氛围,还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原则当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可以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由此可见,以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地激发出他们的动手操作以及感知体验,这才是现阶段培智学校绘画和手工课程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因为智障学生的残障种类、残障程度以及教育需求等差异比较大,“感受美—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模式、“自学探究—活动体验—分组创做—组合展评”模式等美术课程时常使用到的教学模式。在培智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很难达到良好教学的效果。特别在自闭症学生与智力障碍学生混合编班教学当中,这两类学生的感觉通道偏好、注意力特征等方面差异较大,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出现管理精力不足等问题,使得课堂秩序混乱,进一步地严影响到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弊病。为有效达到绘画与手工课程的目标,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班级当中,实现课堂有序、教学有趣的效果,教师需要以情境教学理论以及结构化课程教学理论作为基础,按照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此来探索出有效教学方法,以期为同行开展绘画与手工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美工技巧 掌握基本绘画与手工的技巧,这才是智障学生创造美以及表现美的基础,但是教师过于强调技能的教育通常会阻碍学生们创造力的发展。审视现阶段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些教师会以为智障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弱、美工的技能也比较差,然而,一味地把技能培养当做课程教学主要的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的认知误区,使得学生们沦为学习技能的“工具”。怎样扭转此种现象,笔者认为需要借助到操作实践活动,把学生们对绘画技能的学习以及理解的过程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操作和探索当中。这样一来,除了避免太多强调技能的要求之外,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多元、直接以及有趣的形式,以此来得到美工技能与经验。 例如,教师可以在手工和绘画部分进行分组形式,以此来组织活动。按照智障学生能力的高低展开同质分组原则,并且需要对不同学习小组设置出来不同的任务量,以及不相同难度作业任务。譬如对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学习小组来说,教师需要让他们观察范例的作品以及回忆教师的动作,以此来自行完成作品,运用彩色的纸团,贴好A4纸但在的小鱼简笔画;对能力比较低的学习小组,教师要求其跟着教师的指引,进一步地做好每个动作,并且以小组方式,以此来合作完成作品。运用到这样组织的方式,由于特殊儿童在绘画与手工方面的能力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能够创作不差于普通学校学生的作品,然而有些中重度智障学生就需要加强自己手部能力的训练;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独立地完成作品,让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教师指引之下一起完成作品,便于上课时间的控制,并且能够完成相应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构图关系,提高造型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 年版)》中提出要掌握基本构图及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目标。然而,教师为了能够让智障学生掌握构图审美的结构,特别是空间构图的关系,一直以来均是困扰着教师教学的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以为操作活动可以有效且直观帮助到学生掌握空间构图的关系,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们的造型能力。以事物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为例。普通儿童早在学龄阶段就能够出现表达事物前后的空间关系这一愿望,然而,智障学生因为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至于他们会对前后空间的概念表达不清,哪怕到中以及高年级的作画也还时常出现“透明物体”的现象,即前景物不能够遮挡后景物。基于此,教师应该设计出“我的家”“草丛中的小动物”等绘画的活动,以此来组织智障学生能够通过摆放草丛当中的动物、房间当中家具等操作材料,进一步地帮助他们直观掌握,后景物被前景物所遮住之后,只可以露出来没被遮的空间关系。再譬如,教师为了可以帮助学生们感知到绘画当中“近大远小”这一空间关系,教师需要制作出来大小不同的各种亭子、树以及塔等操作材料,供学生在公园的背景图当中展开现场布局活动,从中引导其发现近处物体大、远处物体小的构图关系。 结论 综上所述,美育就是比较宽广的教学领域,还是我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当中不可或缺。在特殊学校绘画和手工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审美教育的高度,着眼于综合发展的广度,科学开展探索和研究,才可以更好促进智障学生更好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春梅.在手工艺制作中培养智障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特殊教育,2006(06). [2]蒋妍花.如何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 (2016年版)[S].2016.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0—1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