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范文 | 赵庆坤 摘要:中学体育课的合理健康开展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当代中学生的发展要求和构建教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体育课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呆板的体育课教育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国民教育的关键,结合时代特征,要积极开展对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举措,更是符合新时代教育趋势的主流。其目标要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99 云南省教育厅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云教发〔2019〕113号)要求,于2020年12月3日印发了《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考试方案》,考试内容包括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和体质健康监测三部分,并赋予竞赛加分。对考试内容、方式、时间、成绩认定和考试组织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制定。新考试方案的制定,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对中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云南省教育厅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率先制定《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考试方案》,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学科总成绩提升到100分,不是单纯的就提分而提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对中学生终身受益。白文飞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一书中对体育锻炼习惯作了深入的定义:“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形成一個不良习惯,等于慢性自杀。研究发现,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连续不断地坚持两周以上(如小孩子形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才能渐渐形成自动化行为。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体育界尤其是学校体育界众多学者、专家研究和探讨的大难问题。”[1]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科学合理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质的培养。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能过不断增强相互间的情感,更能促使学生个体品格的养成,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对中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的体质各异,学习运动能力存在着差异性,体育教师在中学生体育教育课堂中结合中学生的具体实际开展体育教学能够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对体育运动能力有其科学全面的解释:“运动能力(E.C)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从生物化学的观点分析,运动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能力。就体育运动能力而言,着重分析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中枢和外周原因、运动后消耗物质恢复的一般规律,为运动员选材、评价训练效果、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2]中学生不是专业的运动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科学的、合理的训练,科学合理的对中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能力包括基本的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即:走、跑、跳、投、搬、爬、钻、滚、翻、攀等的基本运动能力;锻炼能力与竞赛能力等的专项运动能力。这些都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开展,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得养成运动习惯,就如《大辞海》里所作的解释:“运动习惯(motor habit),通过练习获得的固定的自动的身体活动方式。不必凭借外在的督促和内在的个人意志就可使个体从事运动。具有后天性、稳固性、指向性、省力等特点。”[3]在正常合理开设的体育课上给学生讲解理论与技巧的同时,也还要制定合理的运动养成习惯,对每天的运动时长、时段作科学合理安排,如每天早自习前坚持跑步20分钟,课间积极参与中学生广播体操训练,下午坚持打篮球或乒乓球或足球、羽毛球、排气等运动。这样有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培养。 三、对中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体育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要做到科学健身、安全防范、运动伤病预防等,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关于人的健康分为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四个层次的健康,四者结合就可谓是“全面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对中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正所谓:“体育是以锻炼身体为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有句话这样说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合理的运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运动的,我们的生活也就离不开体育。”[4]中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学生的身体机能,场地器材,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还要能及时处理简单的运动损伤。《课程标准》指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等。加强对中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 总之,对中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是加强对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加强中学生体育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文飞.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4]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3%E8%82%B2%E7%94%9F%E6%B4%BB%E5%81%A5%E5%BA%B7/18545728?fr=aladdin [3]大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运动习惯-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5]裴绍志.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