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跨界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范文

    娜米拉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提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要求?我认为,跨界思维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界思维;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350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基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本文就跨界思维的运用进行了尝试,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跨教材之界,拓宽思维的广度

    网络时代高中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偏少、阅读碎片化、阅读功利化等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这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况且,教材里的选文大多是节选部分,只教授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也无法拓展思维的广度。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勇于跨越教材的界线,以教材的某篇章为基础,拓展延伸与之相关的篇章甚至书籍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宽思维的广度。古诗词教学,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更需要跨界阅读。跨越教材,让学生拓展阅读已经学过的《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积雨辋川庄作》,这几首诗有来自必修课程,有来自选修课程,内容都与归隐有关,与《题李凝幽居》放在一起重新阅读,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古诗词中的“隐逸文化”这一主题。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加工重组,在跨界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同时,亲近了经典,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跨教材阅读,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教授思维的转变,教师敢于跨出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多样的、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带来的还有学习思维的改变,学生敢于走出课文,反思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主题阅读,在文本与文本之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宽思维的广度。

    二、跨时空之界,提升思维的深度

    教材内容丰富,选文古今中外都有,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但受时空限制,学生理解这些文章有一定难度,跨时空的思维就是把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让语文课堂的内容走向现实生活,指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如宋朝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王安石偕同友人游华山洞,悟出人生成功三要素:志、力、物。文章的哲理通于古今,利于训练学生的跨界思维。学生理解了文章大意后我设计问题:结合你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志、力、物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要考取理想的大学,需要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奋斗,奋斗的过程肯定会有诱惑这时需要“不随以止”,此外还需要外物的辅助,如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忙,教辅资料的使用等。有同学则分享了自己远途旅游的经历:要到达远方,需要提前锻炼身体,有足够的力气才能克服远途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还要准备远途所需的装备,如舒适的鞋、干粮、水等。又如,文章提到褒禅山名曰“花山”可后人误传为“华山”,所以要“深思而慎取”。学生的想法还停留在课本的内容,其思维是局限的、肤浅的。若跳出课本,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这次探险是不是要“不留余力”呢?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不留余力”吗?学生的观点发生变化。他们认为,“后洞”、“险以远”为确保安全,在“物”、“尚足”的情況下“留有余力”是为下次达成目标,作者没有必要“悔”。跨越时空,当今有实例验证“留有余力”的重要性吗?有学生说,华为决定向西方共享整套5G技术,这是实力自信下的“留有余力”;有学生说,腾讯产品已经牢牢垄断了社交软件的市场,马化腾已成互联网大佬,但他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做事非常低调。有同学想到抗疫网红张文宏医生,张文宏希望疫情结束后能安静地走开,做个普普通通的医生。脚地,也是“留有余力”。

    三、跨学科之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打通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里强调的就是跨学科思维。古今中外文学博大精深,要理解这些文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其它学科的辅助和渗透,把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可以给语文课堂带来丰富的知识,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如古诗词教学,针对其吟唱的功能,结合现在热门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我与学生一起欣赏了风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萨顶顶演唱的《春江花月夜》、网络改编歌曲《琵琶行》。歌曲的旋律很快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但语文课不是音乐课,语文课不是教学生如何唱歌,而是教学生品诗歌的意味、情味。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爱听流行音乐的心理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古为今用改写歌词》。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把其改为流行歌词。学生兴趣很浓,很乐意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如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苏轼评价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诗歌中找到画的踪影。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学生用文字描绘画面:白鹭雪白黄鹂明黄,画面色彩鲜明,“漠漠”描写了水田一望无际,“阴阴”描绘夏天林木的茂盛。空间上由近至远,画面感非常强构图上绿树黄鹂相称,高低和谐,层次分明。

    结论:综上所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跨界思维都很重要。跨界思维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途径。跨教材之界,能拓宽思维的广度,避免思维的片面;跨时空之界,能提升思维的深度跨界思维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更灵动的学习体验,培养出自由丰满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国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 科技资讯,2020,18(12):140-141.

    [2]贾清.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 文学教育(下),2020,(04):74-75.

    [3]李伶. 高中語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研究[J]. 才智,2020,(10):1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