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范文

    李秀兰

    摘要:习惯培育一直都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而且习惯培养越早越好,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还没有形成无法修正的不良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这也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体现,所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直接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257

    在小学时期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小学教师需要积极把握教育教学当中的各个细节,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轨迹,在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改正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目前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后作业方面、家庭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出小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主性差、动机不强、不能进行积极独立思考、与同学缺乏交流互动,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低效、主动性不强、不会管理时间。家庭生活中自理性不强、不能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不懂得感恩父母等等。社会生活中由于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荣辱感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也导致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研究者应该将关注点聚焦到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且以此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二、教师引导同学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榜样示范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同辈群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同学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互相鼓励。当个别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困惑,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来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从众心理极强,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教师也要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时刻向学生展示什么是良好的习惯,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行为,学生通过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形式習惯。其次,教师也应在学生群体中树立相应的学生榜样。如在班上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所表现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不仅要及时表扬学生,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因为学生所表现的个性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存在某种共性。学生也要特别关心问题学生,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班级的温暖,班级和谐共处的文化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要在和谐、共赢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鼓励赞赏激励行为习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指出了夸奖赞赏在学生成长成才当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和肯定有助于促使学生努力上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满怀信心。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自主和自律意识不足的情况,很多时候会偏离教师给出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够运用批评呵斥等极端方法,而是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能够冲动处理各项问题,而是用赏识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进行强化,并利用耐心引导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督促学生积极改正。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美,教师的赞美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无限渴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进行表扬赞赏,尊重每个学生努力的结果,在奖励激励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让习惯教育事半功倍。

    四、日常师生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只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教导是远远不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能够从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和品质,需要学生们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或其他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谆谆教诲在他们听来就和唠叨没有差别,所以在师生活动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家校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要求应统一。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统一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要求。如果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要求不一,二者的教育将会产生矛盾,这是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达成一致。拥有共识之后,家校结合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和谐、完整,共同完成学生的养成教育。

    加强家校的联系、沟通。学校教育在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处于辅助地位。辅助地位并非不重要,而是相较主导地位而言,其能发挥的作用较低。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发挥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辅助地位的助力作用要配合学校教育的开展情况才能更好的恰当发挥。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在学校与家庭教育要求一致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家校的联系与沟通。加强联系与沟通是养成教育的要求,在及时的沟通中,教师与家长双方都能更好的、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顺利完成。

    关注学生的心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必然涉及到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这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步骤。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和家长都要多关注学生心理。学生有时可能不理解教师和家长的行为而对此感到厌烦或是抵触心理,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温和的教导学生,让学生积极配合养成教育的完成。这样的心理若是一直持续下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成长必然是不利的。因此,在这项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心理也是需要注意的工作之一。

    总之,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书育人,而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应认真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芳.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