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探究
范文

    姚巧兰

    摘要:教育体制在不断地改革,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并不成熟,又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其误入歧途。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传递学生基础的法律知识为主,这门课程理所当然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405

    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且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品格以及能力,具体是指一种基础文化知识、自主发展的素养,如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的能力,如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担当。对于每个学科而言,都有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素养。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传递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在该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這个阶段其很容易被社会以及网络中各种事物所吸引。而初中学生又缺乏一定的判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学习到了错误的思想,可能会使得初中生误入歧途。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内部包含了很多的知识,例如让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遵守社会的秩序、正确地面对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等等,都能够增强初中生对事物辨别的一种能力,引导初中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初中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一个人个性品质的体现,而当下的初中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误区,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包含着友谊的处理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相关知识。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可以不断地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读思达教学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进行“读思达教学”,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放下“权威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倾听者”。在教学中要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空,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具有生命力。

    (一)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研读能力

    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是学生分析问题、联系材料归纳知识、梳理思路,有条理全面多角度选择或回答题目的基础和保证。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而读思达教学,阅读就是研读教材。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阅读课本不够重视,更没有掌握阅读课本的正确方法。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不易进入融入课堂。其实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学生要根据老师发给的导学案,了解阅读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理论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多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例如在教授《踏上强国之路》这一课时,可以将改革开放相关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到改革开放的艰辛以及努力发展的成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对知识内容背后的价值含义产生认同感。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共同探究父母是如何为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以及自己未来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价值,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完成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形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效果。读思达教学在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致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通过阅读、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要通过问题导向。读思达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氛围。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启发思维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设计问题,做到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并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通过创设问题、辩论分析、探究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独立思考,提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新看法,提高学生掌握学科知识、锻炼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敬畏生命》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自身经历进行结合并作出总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生命为什么值得敬畏,为什么要关怀他人,如何才能够做到敬畏生命。进而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关心和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要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有敬畏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总结,完成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开展合理的教学方式。尽管一个人的人格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经过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塑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进而完成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芯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2020(03):209-211.

    [2]桓旭.促进深度学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任务与目标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39-42.

    [3]邱霖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35-3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