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理论的差异 |
范文 | 亓为康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新态势中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显著,面对当前情况,党中央战略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西方供给理论因强调供给管理被一些学者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基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与内涵,结合西方供给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从时代背景、供需平衡、政策国情、发展目标等方面分析并揭示了二者的本质差异。因此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有助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萨伊定律;供给学派 [中图分类号] F01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2-0108-02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和内涵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凭借着人口红利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的全球环境下参与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与此同时,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各种经济资源的分配,以提高经济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显示出了一系列的正面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也出现了诸如供需错位、企业成本高、杠杆率高等问题,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出现瓶颈。而国内需求“疲软”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经济供需结构不匹配的深层次矛盾。 面對现阶段我国比较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就要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入手,着力提高供给的整体质量水平,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我国经济深层次持续健康发展,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解决有效供给问题、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理论思想,对我们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具有深远意义。 二、西方供给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中外经济学界就关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和理论依据,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以强调“供给侧”著称的西方供给理论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侧重于供给分析的经济学体系,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普遍观点就是“劳动创造财富”。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被视为强调“供给侧”的开端。萨伊认为:“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价格机制的调节使供需达到均衡。”其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当然,强调供给的“萨伊定律”并没有完全忽视需求的作用,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他的分析是以广大的似乎无限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前提的。李嘉图认为:“某一种商品可能生产过多,不能偿其还所用的资本;但就全部商品来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有的。”这些思想是对“萨伊定律”这一古典自由主义供给思想的扩展。而作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马歇尔利用向右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向左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构建静态均衡模型,为供给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 供给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面对当时美国经济的“滞涨”问题,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理论无法给予有效的解释,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作为其“革命者”异军突起。供给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以“萨伊定律”为主要理论基础,强调生产和供给,认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供给面,应该通过放宽各类管制、降低税率的供给管理来实现经济增长。供给学派提出的经济理论与思想被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所重视,在应对经济“滞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虽然“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都强调供给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都主张政府实行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但二者侧重点却有不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其自身的需求,但是供给必须和需求相对应,供给与需求的结果可以达到匹配;而供给学派是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减税是增加总供给的核心因素,原因在于减税能够改变相对价格,增加资本形成与提高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最终增加总供给。虽然二者都是强调供给的西方供给理论,但出于它们对供给不同的侧重点,不可简单将供给学派视为“萨伊定律”的继承延续。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理论的差异 当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思考,有一些公众出于对“供给侧”简单化表象化的理论解读,容易陷入误区,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西方供给理论的翻版,抑或是把西方供给理论作为其理论的思想源流来追溯。然而,需要我们厘清的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时代背景差异。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理论提出的背景完全不同。我国经济当下面临的几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往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出现瓶颈、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的外需下降、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不足、要素配置扭曲等。“萨伊定律”提出的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旺盛的市场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不匹配,而供给学派应对的主要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涨”问题,这些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其理论也自然无法解决我国问题。 2.供需平衡差异。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没有忽视需求。供给侧存在问题,并不是说明需求侧就是完善的,只是主要的矛盾在供给侧。单纯地通过政府投资和刺激消费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还容易给民间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带来公共债务上升、金融经济风险增加等不良后果。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看待问题不能把它们割裂开。而供给学派所强调的供给是经济发展和满足需求的唯一源泉,与我国在扩大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改革思路相去甚远。 3.政策國情差异。我国强调“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只手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和政府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职责与作用。在我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习总书记提出关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而西方古典主义提倡政府不干预的自由放任经济,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甚至要求政府缩减社会福利支出,不符合我国国情。 4.发展目标差异。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而西方供给理论显然不具备这些目标,一些观点甚至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难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问题。 四、结论 综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是我国经济目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与西方供给理论在时代背景、供需平衡、政策国情、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不应将西方供给理论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相结合,重视改革历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多层次、多领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同时时刻不能忘记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与初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也有助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晏智杰.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N].第一财经日报,2016-10-28(A11). [2]方福前.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J].中国社会科学,2017(7):49-69. [3]左进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理论分析——基于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11. [4]王声啸.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6(33):4-7. [5]金鑫.对萨伊定律的解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5):90-96. [6]刘元春.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J].理论导报,2016(3):16-19. [7]王韧平.萨伊定律与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2016(35):59-60. [8]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3-10. [9]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2-16. [10]贾康.供给侧改革及相关基本学理的认识框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8. [责任编辑:纪晨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