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
范文 | 杨帆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推广下,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阅读存在阅读难、阅读兴趣低、阅读目的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重视。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深度阅读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但是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语文教学多围绕着专项研究、反复练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反复揣摩,缺乏对情感的细细品味。 一、语文阅读的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阅读的引导者。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由于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导致许多教师还处于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灰色衔接地带。教师想方设法创新课堂,却因为一些陈旧思想的限制或对新式教育倡导的学习方法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没有明白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教师在课堂上不自知地以创新的形式上着传统的课堂。对于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一味追求成绩和死记硬背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语文失去兴趣。 (二)家长培养程度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榜样,原生家庭对学生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应该让孩子看到家长共同参与的一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能够自觉形成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铁三角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其中在小学阶段学校与家庭的比例几乎是相同的,所以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孩子对阅读的看重程度。 (三)学生自觉程度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学生拥有许多充满诱惑力的“玩具”,手机就是其中一个,小学生的手机拥有量也不容小觑。学生经常用手机打游戏,上网聊天,却很少利用手机进行阅读。不仅如此,在阅读课上有些学生也不会态度认真地抱着书本深入阅读,而在家更是完成作业后就开始玩,基本不会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四)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 小学生看书一般需要图文并茂,对于十分枯燥的纯文字纯理论书籍会感到阅读困难。同时部分学生的阅读目的不明确,只是一味看书,怕教师抽查便死记硬背文本情节,这样对学生三观的建立毫无帮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细化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的细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篇文章尽管有可能内容丰富,会吸引学生阅读兴趣,但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呈现在课堂上。因此,如何将文章分成十分清晰的几部分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这些部分如何衔接等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篇幅较长的文章也是分主次的,不能让学生因为文章篇幅较长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或是无法下手。细化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将文章分块讲解,同时对相关部分做扩展。所以对于这类长篇文章的阅读指导,就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于较长文章的分部分讲解,其实就是教学生在未来考场上遇到了篇幅较长的文章怎样分块来看,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与提取。只有将信息有条理地罗列,细化内容,才有利于学生对最终有效信息的提取,最终达到加强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形式,讲究阅读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常设置了固定的阅读模式和形式,学生必须按照固定的方法和形式去看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利于深入的阅读教学。为了促进小学语文阅读的深度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创新阅读的形式,追求阅读的灵活性,使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加思考和探究,这样才能产生更多和更加深刻地感悟。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就像组织课内的课文阅读一样,限制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来读,例如齐读、分角色读等等,甚至还统一了阅读的方式和要求,这些形式的设置都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重视对阅读形式的创新,在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新形势下进行阅读,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举一反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索到自己的方法,然后多多体会和感受。一定要从宏观上去把握和渗透,使学生多多感受,在内容、情理和语言艺术上有更多独有的见解。 例如,在阅读寓言类的故事时,首先教师不能限制学生阅读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默读、朗读、跟读、听电子书等形式来充分感受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只有学生以自己适合的形式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其次是要广泛开辟学生的阅读形式,给学生在寓言故事的阅读中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去思考、感受。 (三)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是指完成课本内课文的学习,即是完成了课内阅读的任务。而课外阅读容量大,书籍繁多,种类繁多,和课内阅读虽然有很大的相似点,但是选择上会有更多可能性。正因为这个可能性,会让学生拓宽视野。当一个学生饱读诗书的时候,也正是气自华的时候。如果学生对课内阅读有一定的厌恶情绪,教师可以首先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待到学生对文本熟悉了,对阅读不抵触了,再引导学生进入课内阅读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展开深入的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语文文本的阅读氛围、主题和情感。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阅读有效性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郑淑萍.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上), 2019(3). [2] 倪福娟. 提升小學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新课程(小学), 2020, 000(009):88-89. [3] 王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 关爱明天, 2019, 000(005):424-4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