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由饮食趋势分析德国文化变迁 |
范文 | 刘文乐 刘梦可 摘要:德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莱茵河使得德国在世界文化发展上留下了独有的民族风格。德国饮食文化及餐饮习惯对于其历史进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饮食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德国饮食文化进而分析文化变迁是有意义的,也可实现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德国文化;饮食习惯;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一、各国影响下的德国饮食文化 德国饮食中掺杂着“西餐”味道,其影响因素较多的是食材多样性。随后形成了餐饮礼仪和饮食文化,德国饮食中最多的就是香肠,随后在经济贸易的催促下,海鲜、奶酪、肉冻、沙拉、菜汤等相继引入。食材进入德国后不断被扩展,相继出现许多食材工厂,例如香肠品种已达到1500种;奶酪相继也在德国量产,随后酱也相继传入;相比之下,德国饮食文化出现了“中化”的热潮,同时“洋快餐”在全世界的兴起,使得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业在德国迅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影响着餐饮行业的饮食结构。受其影响,德国快餐业也发展起来,在德国旅游景点等地都可以看到餐饮的改革,许多营业路线朝着快餐迈进,例如水果沙拉、奶酪等。 关于德国饮食文化变迁,其最容易接受的是中式餐饮,德国和中国是临近国,因此存在许多的共同点。例如德国饮食中较为闻名的生鱼片,其主要源于中国。德国饮食也是极具包容性的,其发展历程具有启发作用。比如酸菜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德国的饮食文化,同时各国经济的协同使得各国对饮食制作方法的不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德国饮食,例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如印度等将咖喱传入德国。德国饮食文化中酒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最开始的是啤酒,随后在日本、韩国的影响下,相继引入了烈酒、葡萄酒、清酒、烧酒。这些酒品类的传入,使得德国餐饮文化更加丰富,也丰富了餐桌体验,是德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德国饮食创新体现 1.1 香肠 德国饮食中最具德国特色的食品——香肠。根据德国官方数据统计,德国现阶段香肠品种达1500种。且香肠在德国有独特的类型,且根据地区的不同或城市的不同其类型风格也不相同。香肠成为每家德国餐厅菜单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德国的香肠馅料现阶段主要以肉类为主,例如猪肉、小牛肉、羊肉或鱼肉等[1],除此之外需添加辅料和香料。德国各地的香肠烹饪方式都是有差别的,主要以水煮和煎烤为主[2],比如慕尼黑白肠,图林根烤肠和纽伦堡烤肠则需要煎烤后食用[3]。当前城市居民几乎不自己做香肠,因为超市和面包店都有各种香肠售卖[4]。德国人将成品香肠购买回去后,可直接食用或加工使用。许多德国人也喜欢在街头够买,然后配上面包,可将其作为美味的午餐。 1.2面包。 面包设德国人吃香肠的必备品,因此面包是餐桌文化德的重要组成,且德国餐厅中面包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德国人对面包较为喜欢但很少单吃面包,通常在吃面包时可抹上果酱、蜂蜜、奶油等调味品[5],也可采用在面包中夹入香肠、奶酪、蔬菜等[6]。面包制作的原料并不只有是小麦粉,现阶段还有燕麦、黑麦、大麦等其他谷物[7]。在德国饮食习惯中,全麦面包和黑麦面包比精白面做成的面包更受欢迎[8]。面包在德国超市设有专门的区块,某些大型商场或超市其供应品种多达上百种。 1.3土豆。德国饮食文化中除上述两种外还有土豆,土豆也成为德国饮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相比国外其他各国的品种,德国现阶段土豆种类较多,当地经销超市会按照土豆的淀粉多少,土豆的用途将其分类进行售卖。德国食用土豆一般可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猪脚、香肠等,做为辅餐的菜肴[9]。在德国饮食习惯中将土豆做成的食物种类较多,最有德国特色的是土豆丸子。其制作方法主要讲土豆先做成土豆泥,随后掺杂不同的肉馅将其炸成土豆丸子,而其中有名就是图林根地区的“图林根丸子”。相应的德国饮食习惯中可将土豆做成土豆泥、土豆煎饼、炸土豆片、炸薯条等[10]。 1.4酸菜。酸菜作为德国传统食品的代表食物,其一般使用卷心菜腌制而成。酸菜一般搭配其他菜肴或主食食用。最常见的食用方法就是酸菜搭配肉類,其作用有解脂降腻,同时可添加独有风味。在德国餐厅常见的就是香肠和火腿切片覆盖在酸菜上进行售卖,在慕尼黑啤酒节上将会成为著名的烤猪脚的配菜。酸菜同时具有调味作用,比如德国酸菜焖牛肉,酸菜煮猪肉等都是利用了酸菜的调味作用。 1.5啤酒。德国的名片是啤酒,而且其是德国饮食文化最具代表性饮食文化。在德国有这样的默认,啤酒不是酒而是饮料。在德国大街上有许多人在广场或阳光下的草地上喝啤酒,当然聚会也必不可少;德国人在下班后的事情,大多与啤酒有关,如约好友去啤酒馆,足球赛事喝酒看球赛。德国的啤酒产地主要有巴伐利亚产区、多特蒙德产区和汉堡、不莱梅产区。共有1300多家酿酒厂,5000多种啤酒[11]。而啤酒最大的民间活动应该是慕尼黑啤酒节。在节日期间大约有800万人参与其中,且人员大都来源于世界各地,主要体验德国著名的啤酒文化。 三、德国饮食未来的发展趋势 德国饮食与中国相比,德国的饮食文化显得有些单调。许多人对德国饮食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清煮、白炖、烤制等[11]。不过现阶段由于自由贸易的发展,德国的菜肴不再是呆板、拘泥;德国饮食也不断向世界各国发展,同时各国的饮食也不断向德国发展。比如在德国大街上可随时看到不同的美味佳肴,包括法式、俄式、意大利式等。德国饮食文化可以说较为丰富,且极具有地方特色。 美食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素材,也源自于生活;饮食所带动的产业体系也是较为庞大的,其产业体系创意为饮食产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德国明确表示需将美食纳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中,德国饮食与影视、动漫、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其带来的产业效益和全球影响力是利的。德国把传统饮食和手工、酒业等看成立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酒文化的发展更是广泛借用各国传统饮食文化习惯、文化元素、文化创意等,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德国由此衍生的产业有服饰、饮食、医药等,德国饮食文化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德国饮食发展趋势从消费角度来说具有高消费的生产趋势,美食文化经济都将已经渗透到旅游、休闲、娱乐等众多生活消费产业,且与新型产业产生了更多的互动耦合,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饮食文化物质形态,实现饮食文化产业价值,提升德国饮食品质和国际竞争力,传递文化自信。 德国饮食文化趋势不断在营造高尚文化品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饮食文化的内涵可以反应出饮食活动过程中的制作品质、审美体会、情感享受等独特的文化意蕴,德国的饮食文化将会朝着“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涵发展。德国饮食文化在材料方面主要以“和”为主,主要体现在食材的多样化及膳食平衡;饮食文化在德国精神方面,也许以“健康”为理念,构建饮食与生活理念和态度的一种精神境界,主要集中在追求美味的同时,注重饮食本身传递的生活理念与态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给饮食有了新的要求,饮食时不能食用野生动物,饮食文化、饮食价值、饮食伦理、饮食习惯已经从日常生活层面上升到了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的高度,亟待反思[12]。自然和生态构成了生物链,而食物形态、饮食规则与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创新德国饮食文化,要从德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提取有利养分,顺应时代发展,寻求和谐发展。 四、饮食文化变迁对德国文化的影响 德国饮食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其对德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饮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也表现在精神层面。德国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可反应出德国的历史发展,但整体上来说,传统饮食文化仍有许多改进的地方,例如食品安全,饮食卫生等等。德国饮食文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饮食文化变迁对德国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 一:传统饮食文化继承: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主要受到地区自然条件、民族构成及文化历史积淀等综合制约, 因此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德国饮食文化应抓住德国的历史与变迁问题,在一方面说是挖掘,另外一方面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同时饮食文化又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因此饮食文化的变迁对德国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需注意的是人们现在的饮食习俗开始出现了与传统饮食习俗相背离的倾向,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各国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传统与现代饮食习惯之间不断发生碰撞,造成饮食交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不断扩展,但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却发生了重要变化,更独特的是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现阶段的饮食文化是社会转型下的催化产物,也是社会文化革新的科技革新的最终结果;但需要注意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时代,其饮食文化与知识相联系,与经济相联系,与环境也相联系,注意饮食习俗的改变,普遍在原有民族特色饮食的基础上,实现新时期的升华性变化[13]。 二:文化不断具有包容性:德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传播使得各国之间文化也相互影响,进一步使得德国民族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德国的文化已在饮食文化变迁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动化吸收化为己用的形式。同时德国文化受到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外,还受到饮食习惯的影响,形成多元文化现象,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三:生产力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食物选择面较多,且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导致烹调技艺也有所改变,因此饮食口味由简单化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制作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变化[14]。尤其是新的烹制技术与高科技产品的带动下,传统的饮食制作过于复杂,且能源损耗较大。其次,技术的交流使得菜品品种不断丰富,德国可以从外地的购买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使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展。最后是快餐文化的发展使得德国对当传统文化的淡忘,导致饮食习俗的变化,意识里充斥的是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 四:经济文化影响:德国饮食文化的变化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德国因其独特自身的地理位置,将旅游业视为提高就业机会的前景,全国各地的游客除旅游外,更多的享受德国的传统美食,因此饮食变迁应以本民族的特色为主,随后又要结合不同地域的游客的口味,烹制出受人喜欢的菜肴,菜肴味道的融合势必会改变原有传统饮食习俗。 五、研究的意义 1.通过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农业,气候,物产,交通,礼仪,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语言学习者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同样进食米饭,为何中国与日本的表现形式差别这么大,日本为何更喜欢寿司,法国的法棍,可颂,法餐,咖啡文化,德国的猪肘,酸菜,啤酒,俄罗斯的罗宋汤,伏特加,这些饮食文化符号被提到,一个国家就会自然被联想,在旅游行业中,饮食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签和有机组成。对于一个国家饮食文化的研究,对于解读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大有裨益,针对语言中文化迁移吸收现象,对不同食品在国家之间传入传出的过程同样重要。 2.仅仅是国内,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发现,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尤其大,北方人由于气候寒冷,更喜欢麻辣食品,有些地区由于土壤酸碱度差异,食物中调味品的取舍也是值得研究的,比如粤菜讲究食物本味,吃不得杂味,上海人嗜甜,欧洲,甚至缩小范围,德国境内,从北到南的饮食文化存在差异,不言而喻,研究这种差异,能够填充学生对于欧洲文化“脸盲”现象,更好的纵向深入了解文化,找到中西共同点与不同点,这对语言学习和文化浸入也是关键一步。 3. 在东亚饮食文化红,讲究“鲜美”,“鲜”在英文中是外来词,直接照抄日语“umami”,可见欧美国家对于鲜味是没有概念和要求的,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由此可见,对于饮食文化中外来词的研究也是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解读密码。 参考文献 [1]闫君.饮食文化下的英语语言通识教育教学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4):256. [2]姚伟钧,杨鹏.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进展——《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评介[J].美食研究,2020,37(04):24-26. [3]蒋琴.饮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3):230. [4]蒋婵.饮食文化下的思想教育教学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3):234. [5]万永彪.浅析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2):225. [6]K.A. Kabir,M.C.J. Verdegem,J.A.J. Verreth,M.J. Phillips,J.W. Schrama. Dietary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influenced natural food web and fish production in semi-intensive pond culture of Nile tilapia[J]. Aquaculture,2020,528. [7]Timothy J. Bruce,Sinem Gulen,Luke P. Oliver,Jie Ma,Kenneth D. Cain.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and experimental grower diets for use in intensive burbot ( Lota lota maculosa ) culture[J]. Aquaculture,2020,528. [8]王宇康.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不同国家饮食文化差异及原因研究——以中德两国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196-198. [9]Steffi.舌尖上的中德文化比较[J].商业文化,2016(07):78-84. [10]傅文.浅谈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J].才智,2015(24):311. [11]张宏伟.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中餐菜名的英译[J].中外企业家,2014(36):264-265. [12].《德国饮食文化》简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5(03):133. [13]宗红文.德国饮食文化浅析[J].江西食品工业,2009(01):52-54. [14]唐加立.透视中国饮食文化[J].环境,1998(06):1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