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
范文 | 张言龙 摘要:近年来,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中,道德与法治培养比重的增加是有目共睹的。初中阶段“德”与“法”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初中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也有利于法治社会环境的进一步营造。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致不高,使初中阶段学生培养的成效难以凸显。本文就此现象谈一谈几点解决之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1-074 2016年,教育部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前身的改良革新,在原本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更加深刻的改革,原有的核心内容没有改变,还加入了“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内容。主要是希望能从初中阶段就培养起学生的法治素养,从而助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初中阶段教学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完善、解决。 1存在的教学问题 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理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课程设计首位,导致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向教师了解更深入、更具体的知识的意愿。 我认为主要原因:其一,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见识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了解、接受的知识非常庞杂。此外,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这个时期特殊的比较敏感的特殊心理,他们在教师的教学中更想表达自己,强调自己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喜欢和教师“打对垒”,什么都对着干,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个性”。其二,许多教师还是延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的观念,陈旧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接触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巨大对比。学生无法在教师比较单一的教学环境中沉浸自己,做不到沉下心来学习,也提不起兴致,如此,自然没有学习的动力了。 2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的教学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大部分是来自于,学习的有用性。当学生明白目前要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之后,自然会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让在实践的学习中,深入感受德与法的力量,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如,当学习“集体意识”这一课时,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深化其为集体主动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个内容的学习,比起在课堂上对课本的知识长篇大论,侃侃其谈,其实更适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去学校内或者学校周围的道路上清扫垃圾,让学生组成小组协调合作,使学生在集体协作中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提高对同伴工作的认同,使他们在集体中能学会赞美别人,认同自己。 2.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庭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要想培养学生与家庭环境相一致道德法治观,就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家与校的强强配合,才能更好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如,在学习“生活当自强”这一节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给家长提出相关建议,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学生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的正向鼓励。可以是一句赞赏,可以是一些实质性的奖励。 从现实来看,我们现在的初中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也更加的顺利,这个方法在学生教育中大有可为。在这个合作下,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的道德法治教育都是一样的,学生也能在家校环境的渲染下,更能从内心深处悦纳这门课程。 2.3创造融入道德法治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给还在象牙塔的初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当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德”与“法”的有利之处,那他们在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会更加用心学习了。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更加提倡道德与法治,感染周围的教师,为良好的环境创设条件。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创设环境。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深入讲解校园上随处可见的一些标语的宣传原因,以及不遵守后会造成的影响。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印制一些标语,最后贴在校园需要的地方,时刻提醒学生尊重“德”与“法”。 2.4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初中的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灌输不容易使学生学习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很难产生立体感,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内心的抗拒。对初中阶段的学習,教师可以采用与最新的新闻事件中提取一些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给学生使用多种形式与手段讲解案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文字、相关媒体的评述、案件的相关视频等,在案件的讲解中融入该门课程的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的社会事件实际学习中,更加明白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感悟法律的威严,还能在这些案件中学习到书本外的实用知识。 3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课程改良革新后,这门课程在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会被更多人看到。教师逐渐会认识到,要想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知识的有用性。此外再结合一些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更优质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更有学习的获得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慧鸿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01):78-84.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114+162. [3]张丙圣.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7,(24):27-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