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 |
范文 | 丁俊美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最为迫切的一个问题。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语文学科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低效的问题,笔者从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给出了几点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1-434 从小学语文的新课标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给予格外的重视,并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的长期目标。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太过低效,学生只是通过阅读实现了一些字词的识记,知识的积累,还远没有达到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任小学语文教师多年,一直在探究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当小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因此,在课堂导入阶段,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导入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比如,在阅读之前通过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将相和》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史记》,一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再比如,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画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笔者听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了松鼠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于松鼠这一动物的形象有了直观的认识,松鼠可爱的形象惹得小学生的喜爱。而作者笔者的松鼠又是如何的呢?学生也有了兴趣一探究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也就能够更加专注。 2.情境创设,加强情感体验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形象展示、动态的画面等往往能够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文章也有具体的情境,但是主要通过文字叙述的方式实现情境的搭建,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感知文本情境,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就当前来说,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妥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情境的创设,使其为小学生的阅读服务,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景色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绘。对于这种写景的文章,小学生向来阅读兴趣不大,而且班上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去过这个地方,很难展开课堂交流。而一味地阅读课文,学生的反应大多平平。为此,笔者给学生在网络上找来了小兴安岭的旅游宣传片,借助于宣传片,马上使文本中的描述的精神鲜活、生动了起来。观看视频时他们仿佛置身于桂林的青山绿水之中,情感跟随课文的景色描述递增,内心也为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而骄傲、自豪。小学语文课本中还要很多类似的文章,像《记金华的双龙洞》《富饶的西沙群岛》《海上日出》,都可以借助于这种方法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深入的阅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开展主题引导教学,优化阅读训练 在小学阶段,教材是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部编版在教材编排上设置了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围绕一定的主题安排了几篇课文。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实现单元主题的深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教师越来越注重群文阅读的开展。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本:《牛和鹅》《一直窝囊的大老虎》《陀螺》讲述的都是童年中发生的故事,有挫折、有成长,有枯燥,也有欢乐。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就可以以“童年中的成长”为主题展开教学,在阅读这几篇文章的过程中,通过批注,帮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充分感受故事人物的心情,引导发现文章的主旨,厘清主人公遭受了哪些挫折,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能够准确的论述作者的成长是什么,进而实现主旨的把握,以及单元主题的深化。 4.交流批注,巩固语文知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动性比较强,让小学生一直独自安静地自主批注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引入交流批注活动,让学生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来对文本展开批注,这样既能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加深对所学文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构建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 比如,在阅读《精卫填海》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沟通、交流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在阅读文章之后的感想与收获,在交流批注期间,有的学生认为“我们需要学习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成功”,但是有的学生会提出相反的观点“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研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那样就不用像精卫一样填海,而是利用高新技术达到目的”,教师不要急着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在肯定、鼓励的前提下,再对学生的观点展开引导、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展开批注,标注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哲理,学生就会感悟到做人需要拥有乐观的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理解所阅读的文本,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要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接触到广泛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阅读的理解能力,形成积极阅读、有效阅读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24-125. [2]李晶.提高小學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42-4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