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对策 |
范文 | 梁中明 摘要:运算能力对于小学生十分重要,也是数学学科重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具备较强运算能力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利保障。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概述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运算能力不断提升,并以此促进他们解题效率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1-274 数学运算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学生必备的能力。具备较强运算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欲很强,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解题能力也较其他同学效率高。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运算能力得到升华,并且能够应用运算能力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为以后奠定基础。 一、夯实基础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提升的关键。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必备能力,也是一种基础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将基础的数学观念等知识点以形象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外,还要将运算的基础法则和定律等知识点讲述给学生,以此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只有认真夯实运算知识点,学生们才能够灵活运算运算知识以及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先通过情境激趣的方法促使他们逐步回忆出“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一个十和几个一加起来是17”以及“10+1”、“8+2”、“4+3”等简单的运算知识。在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以后,教师应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分蛋糕的例子列举出来,使其快速自主尝试计算“9+4”、“8+5”等式子并将“满十进一”的方法和技巧讲解给学生。当学生通过合作活动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点以后,教师们没有直接展开其他知识点的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列举出一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并完成计算,并在计算过程中说出计算方法。通过不停地说和算,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进位加法运算规律,进而保证了做题准确率不断提升。在数学课堂中夯实基础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促使学生对运算产生兴趣,运算能力也随之升高。 二、熟能生巧 常言道,孰能生巧。这一道理不仅仅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还可以应用到学习中。只有掌握了学习技巧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迅速提升。在传统课堂中,很多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运算公式或者概念等知识点内化,但是通常情况下效果都不理想。新课改实施以后,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通过联想、类比或者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此使之能够灵活应用这些方法解答相对应的数学题目。 例如,学生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先通过复习“48÷4”、“93÷3”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出除法计算的方法。随后,教师通过情境图示法将“60÷20”的式子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口算的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学会了应用竖式计算。为了增强学生运算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他们掌握了计算技巧和方法以后,又将“40÷20”、“60÷30”、“80÷20”、“80÷10”等题目通过多媒体直观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方法的印象。通过不断練习以后,学生们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实现了“孰能生巧”的目标,在遇到相似题目时,能够快速应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展开运算,运算效率和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寻找捷径 我们经常会惊叹一些能够快速动手解决问题的学生,并给他们挂上“聪明”的头衔。实际上,这些聪明学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学习时能够快速找到学习或者解题的捷径,思维也十分敏捷。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关于运算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直接将计算中的技巧等告知学生,使之能够应用所谓的“捷径”快速完成运算,进而促使他们逐步对数学运算感兴趣的同时运算效率和能力额也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简便运算”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将“232-46-54”、“258-(58+26)”等整数混合运算呈现出来,鼓励学生快速说出答案。随后,教师又将“6.48-(4.48+0.5)”与“6.48-4.48-0.5”、“4.5+(1.3+2.5)”与“1.3+(4.5+2.5)”两组式子呈现出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和对比。很多学生能够结合整数的运算和小数加法以及减法运算知识点快速解答出题目,并且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紧接着,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得出的结论重新将简便的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讲解出来,以此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巧。掌握了简便运算方法后,小学生在遇到关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时就能够快速想到了简便运算方法,这样既省时又省力。经过简便运算训练后,学生们的运算能力再次得到了提升。 四、强化训练 正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当我们在佩服他人的成绩时,也要想到他们在背后的付出。对于数学运算学习,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教师们不仅可以通过组织训练或者练习活动,促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从运算正确率高到运算能力巧。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练习训练后,在解题或者计算时才能够快速丰富运算经验以及提升运算能力。具备了超强运算能力的小学生在遇到一些困难题目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例如,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先通过情境法和探究法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两种基本的加法运算律讲解出来,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加法运算律带来的简便性,并使得个人的符号意识逐步增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将通过大量地列举出“45+23”、“18+56”、“36+25”等计算题目,鼓励他们自主进行交换,又或者将“45+26=26+()、16+35=35+()、84+26=26+()……”一些填空题目呈现出来;再或者将应用题目“跳绳活动中,一个人跳了120个,另外一个人跳了145个,还有一个人跳了155个,问一共跳了多少个”等鼓励学生进行练习。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目,小学生的逐步加深了对两种加法运算定律的印象,运算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与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运算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数感、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等也随之升高,也为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成平.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7,414(07):260. [2]胡凌云.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132-1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