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在探究中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范文

    刘玉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关注点,逐渐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转变为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通过观察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探究的自然学科,学习物理对学生细致观察、分析探究、实验操作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并且,探究式教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所以,如何把握探究教学的关键要素,发挥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物理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105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意在“探究”二字。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的物理概念或者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缺少让学生实际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发展,教学效果不高。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面,本文就对初中物理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关系着探究教学的成败。情境教学是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身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能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兴趣或质疑,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现象,提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思考,探究物理原理。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物理现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对问题情境产生的原因充满好奇心。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先拿出玻璃水缸,拿出一个筷子,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这根筷子现在是不是直的?如果我要把它折断,需要用一些力气。但是,我把它插到水中,不用我使劲,筷子就会断。你们可以上来看看。”教师为学生展示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对物理的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教师继续引导:“现在,我把它从水中拿起来,它就会恢复原状?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主动进行实验,自己操作和感知物理现象。这个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对其产生了好奇心,便会开始进一步研究该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原理。或者,教师可以先用视频展示,并利用问题为学生开展情境教学。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海市蜃楼”的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无论是在海洋中、陆地上,还是在沙漠中,我们都能在特定环境下,看到‘海市蜃楼这个奇特的景观。问题来了,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鼓励学生猜想,自主设计实验探究

    物理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猜想,并付之于行动,从实验探究中,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在学习对于探究问题进行猜想的时候,教师要及时鼓励,让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因为学生的猜想能力表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只有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认知后,才能对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物理实验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理解,从而了解物理深层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影响因素,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物理学习中,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当今社会中,汽车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出远门、去旅游都离不开汽车的使用。但是,随着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的频率也逐渐升高。现在,想一想,在路上超速行驶的车辆,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很难减速,这样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对人类的伤亡。请问,当踩下刹车后,车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还会向前移动?对,是惯性。影响惯性的因素有哪些?大胆猜想一下吧。”将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证实。这个时候,部分学生认为是速度影响惯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质量也影响惯性。当然,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给学生不同程度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总结提高

    在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小组合作方式是不能缺少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在小组内部的分工和依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会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同学相互鼓励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加入到探究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组建学习小组之前,需要教师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成绩好,却缺乏动手能力,有的学生成绩不高,但实验操作能力强,所以要坚持小组之间同等水平、组内学生存在差异,让学生之间充分展开合作与竞争。当然,在小组人数的分配中,教师要按照班级总人数进行合理分配,小组人数过多容易造成人员的浪费,小组人数过少也不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然后,在分配小组后,教师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以小组探究为职责进行探究。同时,还要积极表达自己的建议与理解。如,在学习“杠杆”这部分物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将相依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学习。之后,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结合问题,在小组中积极探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运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了不同的学习分工,在实验中获得精准的操作,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猜想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不断的学习中依然能够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程丹.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2

    [2]刘改琴.中学教师探究式教学观念及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