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中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及运用
范文

    陈玉明

    摘要:近年来,高中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考察思辨能力的考题,也有一些学生频频中招,这也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思辨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74

    当今语文教学中时常提及的“思辨”到底是什么?“思辨”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空想,更不是诡辩,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它能帮助人们看清真相、抓住本质、解决问题,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思辨思维的三种方法

    (一)重新定义法

    强调我方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都可以采用重新定义的方法,对观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重新定义,明确概念内涵。如有人说“学生是来学习的,不需要完成作业”。这个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我们可以采用重新定义法直接反驳:“学”即学会,“习”即练习、实践,可见学生学习必须要经历两个过程:学会和练习、实践,完成作业就是第二个步骤。

    (二)反证法

    在反驳对方观点时,从反面举出实例,进行分析,对方观点便不攻自破了。如有人说“所有人都是自私的”。这个观点概括不当,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进行反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是自私的吗?2019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的雷锋是自私的吗?

    (三)归谬法

    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说“自私是正确的,因为很多人自私”。这个推论看似有道理,其实就是歪理,可是怎么反驳呢?我们得找出这种推理的前提,也就是存在的即是正确的,而这个前提的错误是明显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归谬法,如果存在的即是正确的,那么,监狱里有很多犯人,犯罪是存在现象,犯罪就是正确的了。经过一番准备,辩论赛正式开始,辩手们对以上三种方法的使用颇为得心应手,从定义、前提、论据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辩论。

    二、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思辨”?

    (一)以正心正念为前提。

    所谓“正心正念”强调的是“德”,也就是说思辨一定要符合“德”的标准。例如社会中出现过的一些现象:警察追小偷,小偷逃跑中撞上汽车死亡,警察判刑;小偷偷电瓶车,因电瓶车漏电而触电身亡,家属状告电瓶车主;刚正女主播剪锁共享单车,遭到网友非议……诸如此类,不顾根本原因,只看直接原因,使犯罪者有恃无恐,让立法者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也是执法者、网友在思辨过程中没有做到以“正心正念”为前提。

    (二)以大量事实为基础。

    在思辨过程中,关联到与之类似的一系列事件,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展开思辨。自从上海高院审理宣判了某某的案件,尤其是时任检查长的某某那句著名的“你如果没有撞伤人,为什么会把她送到医院而且垫付医药费”言论之后,碰瓷,尤其是老人碰瓷现象如同“雨后春笋”,被碰者有中年人、大学生、小学生,耽误时间者有之,被毁清白者有之,被逼自杀者有之,尽管有监控为证,撒泼无赖者不绝,为老不尊倚老卖老者有之,以致“老人跌倒扶不扶”竟能成为社会问题,热点话题!基于大量事实的恶性社会影响,行善助人,在这两年也受到法律保护,这也体现出思辨的意义。

    (三)以宏观思维为跳板。

    “宏观思维”具体来说是指整体的、差别的、联系的思维。在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时,我们发现,现在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一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内容庞杂,难以熟记和运用,对高考提分的作用有限。其实,学生有如此感受,与我们语文教师缺少思辨能力,课堂知识零散、琐碎,缺少宏观的掌控、主线的提领有密切联系。所以学生也无从理清头绪,自然难以熟记和运用。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备课时,教师自己必须有宏观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课本的知识有宏观的把握,有思辨性思考的能力。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阅读鉴赏部分,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写景散文,自然美景各有特色。第一篇《荷塘月色》,写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突出月色,突出“月色美”。第二篇《故都的秋》,将秋天的“清”“静”“悲凉”写得极为细腻,突出“秋意浓”。第三篇《囚绿记》,被囚困的绿枝固执地向着阳光生长,这种向阳生的勇气让人赞叹。第二单元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表达各种美好情感。第一篇《诗经》两首,《氓》中女性认清“氓”的本质后,她的决绝和反思让人钦佩;而《采薇》中士兵對家国的爱、对战争的反思让我们叹惋,故定为“爱的觉醒、爱的反思”。第二篇《离骚》,体现了屈原至死不渝地家国之爱。第三篇《孔雀东南飞》,焦刘迫于压力,为爱殉情。第四篇《诗三首》,其中《涉江采芙蓉》表达美好的思念之情,《短歌行》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可谓“人各有志”。

    第三单元是三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展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在东晋那个醉生梦死的年代,实属人生大智慧。《赤壁赋》给人生路途坎坷之人点亮一盏灯,豁达乐观是处事大智慧。《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的心得,告诉我们一条人生大智慧:尽人事,听天命。第四单元有三篇演讲词,它们充分展现出逻辑之美。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三事告諸君”,組成并列式的结构。第二篇《我有一个梦想》,围绕梦想,形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式结构。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语言严谨,过渡自然。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字做关键词,提领全书——“美”。以宏观思维为跳板,对教材进行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思辨性的思考,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总结

    思辨,能使人的知识完整、思想成熟,能使社会的制度完善、发展稳健。当今中学生需要思辨的能力,而社会也需要具有思辨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秦建军.读写整合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3):38-40.

    [2]肖娜.浅谈中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及运用[J].文学教育(上),2021(03):92-93.

    [3]许芳.智趣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21(03):100-1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