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细读法的应用
范文

    朱建华

    摘要: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粗略化、浅表化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解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42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深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

    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学生对文本阅读粗略化、浅表化的现象,表现为走马观花的阅读,简单讲了几个的情节、零碎的线索、零星的人物,就开始采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形式开始教学,形式花俏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学,全然不知文本深蕴的涵义,工巧的辞章,美奂的文采。这般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害处非浅。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智力、审美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核心,在阅读中感悟更多文学知识的同时,建构起正确的审美体系对于他们来讲是尤为重要的。文本细读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解决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的问题就是要“文本细读”,这是无数阅读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经验。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实效,首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如何开展文本细读:

    一、了解作品背景,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解读文本。

    了解作者是文本解读的必要步骤,多方面去了解作品背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文本。如教学《驿路梨花》这课时,教师从寫作背景入手: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文革”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发表的。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了解背景后,教师可以依据文中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去分析,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弘扬雷锋精神,也表达了对哈尼族人民的淳朴、热情、助人为乐的精神所感动。

    二、了解文本的人文精神是文本细读的切入口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人文氛围的母语环境,客观上我们一直被浓厚的人文精神包围着,只要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参透,时时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学生自会在书声琅琅中得到活力的释放,灵魂的舒展。学生不断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以了解文本的人文精神是文本细读的切入口,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三、文本细读就是细读词语、沉入词语

    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的重点词语进行捕捉,提升阅读能力,有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学习,更好的理解文本。

    如朱自清《背影》一课中,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桔子时的艰难情景的一系列动词,“穿过”,“跳下”,“爬上”,“蹒跚”,“探”,“攀”,“缩”,“倾”,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身子十分肥胖的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桔子时的艰难情景,突出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 表达出父亲的慈爱和迂执,从而侧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文章中的动作描写让学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不舍,体现出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主题。学生头脑与心灵的碰撞出来的火花,就是细读词语、沉入词语的效果。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挖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