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玩中学学中玩 |
范文 | 张信连 【摘要】玩中学学中玩是新教育形势下形成的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其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以及充满乐趣学习环境,并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学习效益的提升。本文就“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玩中学学中玩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80-02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新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难以达到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目标[1]。因此,为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提出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玩中融入数学知识,为学生营造欢乐、愉快的数学课堂。从而在提升对数学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笔者就“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催化剂,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感性认识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2]。所以,为学生创造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为学生构建中“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时,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将“玩”生活化,在玩中融合生活情景,才能真正发挥“玩”的作用,让数学、生活、玩三者相结合,其中玩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活化的玩则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九单元《统计》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简单的统计知识,学会用打“√”或是画“△”图形等方式来记录和统计收集的数据的多少。教师可以将“上学时由谁来接送”的生活情景为教学背景,然后向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个“△”贴纸或卡片,并在黑板上贴上表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头像;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是“爸爸”接送,就在“爸爸”头像下方贴上一个“△”;在全班同学都选择完后,引导学生对观察每一个角色下方都有几个“△”,并让其说出每一个“△”所代表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统计方法。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拥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小学生虽然对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热情,但热情持续的时效较短,即使“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但如果长时间采取一种“玩”法,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降低。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玩”的手段,结合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选择不同的“玩”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同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第二单元《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教师在结束该节内容的基础讲解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灯谜的活动,将每一个乘法口诀编成一个个灯谜,让学生通过猜灯谜以加深对“5的乘法口诀”的印象,巩固知识。又或者是将乘法口诀设计成算式补充的形式,并将所有算式补充设计成升旗台的形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算式的补充,哪位学生越快补充完,并且准确无误,哪位同学就能够获得小红旗。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对口诀、数学接龙、找朋友、数学小医生等数学游戏,比如在“数学”小医生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平时批改作业时,学生最常犯的错误整合并打印出来,让学生扮演数学“小医生”对问题进行“诊断”,看谁又快又准。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玩中学学中玩”练习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而巴普洛夫也曾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分析器参与,那么将能够提高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进而促进暂时性聯系形成”[3]。所以,教师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中,善于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和充满趣味性和数学练习,将学生的手、口、耳、眼以及脑多种感官皆能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巩固其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相关的数学练习。比如采用“折一折,涂一涂”的练习方式,由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将“二分之一”表示出来;亦或是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将它涂成“二分之一”,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享自己这样折或这样涂的依据。同时,也可以适当加深难度,在学生用折纸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够用图形表示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吗?”,然后发给学生不同形状的纸片,让学生用不同的纸片进行“折一折、涂一涂”,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折的?这张纸一共分成了几份?涂了颜色的部分表示几分之几?”。通过这样多变的练习方式,将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练习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同时,培养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四、给予多维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评价 教育心理学指出“表扬是一种廉价但却最容易使用且最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4]。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心理与生理出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比成年人更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5]。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多维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评价,通过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多维的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提升自信心,进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堂评价又是在教学活动上进行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评价,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时,在不违背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为学生设计成功多于失败的教学活动,当学生在成功时,给予其肯定和表扬,而在失败时则给予其鼓励,并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积累经验。 例如,教师在上述“统计、5的乘法口诀和几分之一”等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在能够运用打“√”或画“△”的方式进行准确统计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每个人完成得非常好,老师很为你们骄傲……”;而在猜灯谜、夺红旗的活动中,对于能够快速计算出答案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学生,则可以表扬其“思维灵活”,并让其继续发扬这种灵活的思维,但同时也要细心;而对于速度较慢但正确率高的同学,可以表扬其“答题质量高”,日后可以通过加强练习以提升答题速度;而在“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中,则可以从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维度去评价学生,比如表扬折纸折得好的同学“心灵手巧”,涂得好的同学“审美能力很棒,色彩用得很漂亮”等。通过多维评价,让学生在玩中学的同时,又具有积极上进的学习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构建“玩中学学中玩”的数学教学课堂,能够让学生在“玩”中提升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明全.玩中学 学中玩——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8):210. [2]金涛.如何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探[J].好家长,2017,(07):119-120. [3]蔡晴天.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动态处理策略浅议[J].好家长,2017,(32):139-140. [4]蔡礼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人生十六七,2017,(21):4. [5]胡琴芬.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玩中学 学中玩”[J].华夏教师,2016,(09):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