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教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范文

    贾宝强

    【摘要】教师应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和个性;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18-02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新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其次,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新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新能力。

    第三,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新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新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新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新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新“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新机会。

    五、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新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決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地开展教学,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探究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