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
范文 | 戴虹 【摘 要】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以一个主题单元作為教学单位,统筹安排课时,对单元重新编排知识内容,基于再构的文本语篇和融合的任务来实施教学活动。广州市各小学使用的教科版英语教材也是以话题作为单元编排的依据,教材内容编写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但在整体性设计上仍有不足。 【关键词】 目标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和评价伴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目标统整,话题连贯 小学英语教科版第七册Module 5的主题是changes, 内容包括教材P50至P61,涵盖有语音,词汇,对话和短文。本单元的设计以changes为话题,以自己的成长变化为主线,通过周围的人与环境的变化呈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基于对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同时基于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分析,我们将本单元主题changes分为两大板块,一个为changes in people,另一个为 changes in places。我们基于教材,做到单元主题changes与分课时话题浑然一体:从第一课时Changes in myself, 第二课时changes in other people 到第三课时We change,we grow;从第四课时change in Bens life,第五课时changes in our school, 到第六课时changes in Guangzhou。分课时话题紧扣单元主题,分课时之间又做到层层递进,以主题为引领,以话题为实施,达到学生真实的语用需求。 二、内容整合,任务驱动 本模块的主题内容为changes,我们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变化”这个层面上,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因此,从“变化”表层来说,学生需要从人的外貌,性格,日常活动,兴趣爱好和行为品行来说明人的变化,从环境的新旧变化等来关注身边的改变。但从深层来说,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周围一切的变化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展的,人在变化中成长,爱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基于这个思路,我们整合了本模块内容。 (一)Changes in people板块:从小玲和Ben一起看成长相册开始,教师围绕变化主题内容,设置了多个不同的任务:首先是通过看相册,引入文本,介绍自己的变化,而后是通过陈述性语篇阅读,了解Tom, 雷声(奥运击剑冠军、怡小校友)等人的变化,进而梳理信息,理解文本中所含的“变化”与“成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打开语言思路,拓展语言能力,并最终以“I was/I did….., 和Im/I do……now两组句型为主要句式,为最后的语用任务主题班会上的毕业演讲做好铺垫,为语用输出做准备。通过引用文本,主体文本和语用文本的整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爱的教育。 (二)Changes in places板块:首先,我们在第四课时以Ben为线索,从家,学校和居住城市的不同角度来讲述Ben从英国来到中国后,因居住地点的改变而发生的生活变化。从而在第五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所出发,谈论自己学校六年来的变化。进而在第六课时,以向Ben介绍广州历史为题,谈论广州的新旧面貌,描述广州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我们挖掘整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和内容,最后学生完成用核心句型全方位描述变化过程的任务。在语用体验中,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之喜悦,感受到了变化之魅力与乐趣。 三、语境带动,过程推进 本模块为不同课时分别创设了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都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学生在与所学语言知识内容匹配的语境中,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并通过语境习得英语。本模块我们以翻看相册为主线,围绕变化主题,根据故事情境的发展,我们延续性地创设了相关的语境。 在第一课时中创设翻看相册的语境,通过听读说相结合的方式,从外表,性格和行为等三方面谈论自己的变化。在第二课时延续第一课时的语境,以他人的变化为主题,通过阅读语篇,做小测试的方式获取与梳理信息,最后学生能够运用信息,理解并尝试运用核心句型谈论他人变化。第三课时在前两课时语言习得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写一篇毕业演讲稿,介绍自己小学六年来的变化。 人在变,周围的环境也在变化。我们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学校环境变化谈起。由人至物,从小地点到大地点,由校园到广州,到中国,直至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中。 可以说,六个课时的语境是一气呵成的,语用上层层递进,情感上步步升华,为学生的语言学习,语用输出和情感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板书支架,评价伴随 板书应该充分体现语义功能。在谈论人的变化的板块学习中,板书以before和now为两组,从appearance ,characters, activities, hobby和behavior五方面呈现各人物变化的相关信息。而在谈论环境变化的板块中,则根据实际谈论的地点,利用学生熟悉的信息设计板书。我们在整个模块(特别是Changes in people这个Sub-topic)的学习过程,避免直接讲述语法规则,主要通过创设情景和各类文本(导入文本、主要文本和语用文本)的输入让学生体验语言,再通过板书的框架和PPT中的颜色标识,来强调语法的意义和语用功能,在运用中归纳规律,并在评价中精确掌握。六课时的核心语言内容,语言结构皆通过板书清晰呈现,一般过去时的语法学习隐藏其中,为学生最终的语用输出搭好支架。 本模块的教学环环相扣,尤其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层层递进。所以,教师要随时关注每个环节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这是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问题和任务的设置上。比如,学生进行语篇阅读后,能提取某人过去与现在的信息,但这只是表面浅显的能力,由此可以设计具有思维高度的问题,如何获取描述一个人的变化的语言结构呢?教师通过设置毕业演讲任务,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变化带来的感受。这是教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评价,因为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体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制作思维导图,究竟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变化主题。评价紧紧相随,评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果,也是学生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亦秋. 上海市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 黄章贤.新课标理念下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6(09):54-55. 3. 朱浦.教学专题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