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范文

    马峻 刘通 夏云超

    【摘要】近年来,在“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都提出了培养新型工程人才的方案。本文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开辟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锻炼的第二课堂。在该培养模式下,通过依托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教协同项目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所建立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总结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B201721)

    2018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课题编号:2018XWYJ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042-02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同年,“一带一路”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在新时代,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综合性高校会议,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工科优势高校会议,发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天大行动”),提出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特别突出了行动计划的问题导向。在教育部指导下,地方高校会议相继召开。4月28日CDIO联盟年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召开,重点关注新工科建设,着力推进新工科建设,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千生计划”。[1]

    在这一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为中国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工科”是对传统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新形态,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将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五个新,其中之一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作为电子信息类见长的地方高校工科院系,拥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三个本科专业,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仪器仪表工程、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内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研实力强大。多年来,为了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改革,通过建设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原理、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工程管理等知识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培养有机结合,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地方高校实践的校企共建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检测与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学院每年都对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方案,充分吸收企业对人才知识储备和技能需求的建议,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企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课程知识点讲授进行精简和调整,使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当前最前沿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了学生对所有课程泛泛而学却学而不精的困境,为本科生打好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目标。

    2.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广东兆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百威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光彩凯宜电子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共同建立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基地。基地分为校内创新实验室和企业基地两部分。下图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示意图

    二、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培养和发现人才的孵化器

    1.校企聯合创新实验室的基础建设

    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在初期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实验室办公设备及基本研发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除了满足基本的实验项目设施要求,也综合考虑了学院内与其他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主要注重设备的小型化、系统化及一定数量的台套,使得学院各创新实验室能够实现低、中、高端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节约办学成本。

    2.创新实验室人才选拔的方式

    实验室每年在学院下设的3个本科专业内遴选10-20名大二优秀本科生进入创新实验室学习。主要选择具有学院科协、创新基地、学科竞赛经历的,或是对电子开发学习有浓厚自主学习兴趣的学生,经过笔试和面试的筛选,最终选定进入实验室的优秀本科生人选。创新实验室每年还会进行末位淘汰,对于不能适应创新实验室培养模式的学生,选择退出实验室的学习。

    3.联合培养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选聘多名理论基础深厚,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校内导师,企业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和理论基础扎实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目前创新实验室的校内外导师人数已超过30人,充足的师资为进入创新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提供了师资保障。

    4.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的运作动力

    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带动联合创新实验室的运作。企业每年根据自身技术研发的需求与学院签订一系列的横向科研项目,企业将一部分产品设计、产品的开发和调试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放到校内的联合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实验室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创新实验室不断完成科研项目,挑战新的目标,有了项目的支撑,创新实验室日常运作得以保证,实验室也能够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

    三、第二课堂——知识与技能的补充

    1.第二课堂的学习

    校内导师在实验室每周组织专业知识讲座,讲解前沿知识、解答专业问题,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知识的补充强化,夯实理论基础。校外导师定期来校对学生进行实际生产知识的运用讲解和技术培训。专业讲座,除了讲解专业课,还可以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进行知识培训。技术培训,针对的是行业特色和前沿,给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支持,在各类创新创新比赛中或实践活动中锻炼大家的能力,再通過实操指导,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实验仪器设备,学会工程制图、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

    2.第二课堂的考核

    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考核环节体现出来。考核环节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参与科教协同项目完成项目目标来体现。

    学科竞赛: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在1-2个学期学习后,基本上都能够具备综合运用电子、计算机、机械、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技术预测、模拟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设计复杂测控系统与仪器的基本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和项目检验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成效。

    科教协同项目:学校出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经认定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学分。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科教协同锻炼学生的科研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既修了学分,又学到了知识,还锻炼的能力。

    四、第一课堂的实践检验

    第二课堂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到第一课堂的实践检验当中。根据本科培养方案,大学生要参加不少于3周时间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作为联合实验室合作的延伸,学院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提供条件接纳本科生到企业去修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的学分。

    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末,就可以提出申请到合作企业去进行专业实践和生产实习,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到企业体验一线生产部门的运作。在合作企业里的培养,企业导师会悉心指导学生在企业当中的学习,企业会将在现实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较为简单的工程问题交由实习学生去完成。

    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基础之上,企业将现实生产中遇到的工程问题进一步凝炼为复杂的工程技术指标,成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学院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和制度管理政策,在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进行自主设计和完成毕业设计。最终,学生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凭借已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撰写论文参加毕业答辩。

    五、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的效果最终体现的在学生的获奖、就业等情况。近年来,进入学院创新实验室团队的大学生在参加全国各项学科竞赛中均表现优异,获得多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在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上均斩获多项国家级奖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参加的第二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实验室学生团队“桂林芯承科技有限公司”在参赛的149所高校、250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是唯一的一支获得全国金奖殊荣的地方院校队伍。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不仅获得了荣誉,更是以创新实验室团队为依托,成立了实体的桂林芯承科技有限公司、卡迪尔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创新创业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直接和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个别产品更是对促进行业变革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经过这样一个持续3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把握和应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第一课堂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通过第二课堂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双创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再回到第一课堂的实践检验,完成毕业设计,最终达到全面锻炼,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正是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2%以上,是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型企业争相招聘的首选人才院校,通过国际工程认证专业的“测控技术与仪器”卓越工程师毕业生,更是各企业的抢手目标。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赞誉有加。毕业生入职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六、思考与展望

    对于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作为地方高校,应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审视社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将是否有利于学生自身长远发展作为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将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目标作为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培养一批知识储备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运行4年多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下一步校企双方将在联合培养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入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通过开发创新课题项目、前沿市场应用等途径,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联系合作企业参与等途径,帮助学生将创新项目进行市场化孵化。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学校长远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7(5):38-41

    [2]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6-19

    [3]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4]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4-25

    [5]陈玲等.地方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0):182-186

    [6]郑亮,费凌,杨刚.校企联合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7):28-30

    [7]张其亮.创新创业引领下的高校实践能力体系重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7):17-19

    通信作者:

    刘通(1989-),男,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