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策略 |
范文 | 王晶晶 【摘 要】在新的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接受的情况下,广大的物理教师不断地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将理念具体化,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许多成绩。 【关键词】物理知识构建;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48-01 一、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条件及学习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在学生建构知识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知识、前概念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所以现在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前情况的分析普遍有所重视。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较以往更注意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想考“过程”反映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动态地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类似“不同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的快慢你认为是怎样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若不考虑阻力,物体下落是什么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思维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了解学生对这此问题的看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二、多维教学目标并重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普遍对此给予了重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充实、有效,不干瘪。许多教师既注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北京实验中学王运淼老师在上“电动势”这节课时,就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实验。开始老师将4盏小灯泡并联接在4节1.5伏的干电池上,逐一合上每一盏小灯泡的开关,发现第一盏小灯泡最亮,以后每合上一盏小灯泡,小灯泡的亮度都逐渐变暗。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并联电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小灯泡的亮度不应该随灯泡个数的增加而变暗,学生由此产生了疑问;接着老师又将这四盏并联的小灯泡接在一个6伏的蓄电池上,像上面一样逐一合上每一盏小灯泡的开关,此时不但小灯泡的亮度不随小灯泡接入个数的增多而变暗,而且整个亮度也比上面同样是6伏的干电池所联的小灯泡的亮度亮得多。这就极大地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全班学生几乎是同时发出了“为什么?”的疑问。这就为学习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部结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三、利用多媒体物理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创设物理情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对一门学科的兴趣绝不停留在现象的感性刺激上,而需要对真理追求中理性地、系统地、深刻地思考作为持久的保障。就一堂课,给出上面四个情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细心观察画面,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这四个物理情境逐个分析,横向比较、探究做圆周运动存在的共性,从而归纳总结出做圆周运动所受的合力不能等于零,而应该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找出向心力,这就是一趟成功的课。但这很难说能激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恒久兴趣,就笔者观察,当学生经过理性思考,自己感悟到牛顿运动定律是分析圆周运动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圆周运动的相关结论,进一步推导获得万有引力定律,人类获知万有引力后,进一步推动了航天事业和天文事业的发展,有了这样的知识系统认识,才能真正地为“真理感到惊奇”,“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综上,多媒体展示的情景能够从感性刺激上引得初步兴趣,而持久的兴趣还得发生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中。在教学手段如此发达的今日课堂培养下,对物理学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我们从这个高度反思多媒体教学,或许我们就不会陶醉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中。 2.提高课堂容量。 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受到严重的时空限制:例如口述多个不同的物理情景时,只能依次逐一叙述;板书例题时,嚴重耽搁课堂学习时间;做演示实验时,几乎不可能仅演示一两遍 而惠及全班同学。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些几乎就不是问题了,一张PPT可以安放多幅不同情境的图片,一切尽在不言中;课前准备好的例题,一点就行;对于观察比较困难的演示实验,可以拍成视频,多媒体一播放,既真实又便于全班同学观察。多媒体技术大大的拓宽了时空的限制,从而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容量。但是,笔者也注意到,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味地扩大容量,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一堂课下来,时间非常紧凑,一个内容接着一个内容,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学生点头哈腰貌似理解了,实际上他们没有消化。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点,需要经历对知识背景的了解(问题情境的激励)、积极主动的探究、全面的分析获得结论,对结论的拓展训练,训练后的反思,反思后的再归纳总结等环节。 3.多媒体使用特点。 不可替代是是否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前提和关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选择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选择那些课堂上无法用实验演示或虽可演示但无法揭示其本质规律的物理过程,抽象难懂的思维过程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便于观察的目的。同时,还必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凡是能实际操作而且实验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或教师用语言能讲清楚的问题,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教学,如天体的运动规律(日食、月食)、 地震波传播、波的叠加等过程,扩散和布朗运动、原子的结构,核反应过程等,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直观展示,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难以想象和接受,但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起到减时增效,事半功倍的作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