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
范文 | 晏自翔 魏强
【摘要】如何提高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课题,本研究从知识抽象视角,将隐性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两类;然后根据不同主体把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分为表现和学习两个过程,利用抽象归纳思维,把隐性知识分解为客观原则、客观程序、思维程序和行为程序四个层次,系统分析了隐性知识全过程。 【关键词】隐性知识 知识转移过程 知识层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PPZY2015B179及研究专项NJPI-PPZY-2015-32的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冲突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研究”(2017SJB0626)。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49-02 前言 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如何做好其隐性知识的转移,提高其社会化程度是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本文从知识抽象视角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分析从知识拥有者即教师到知识学习者即学生的知识转化阶段及相应的知识形态变化,以期从知识视角把握人才培养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及其转移过程并指导具体实践。 一、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述、规范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难于表述和规范化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拥有者的个体性。因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所转移的隐性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所以本文研究对象确定为隐性知识中的程序性知识。本文从抽象或具体这个知识特征分类,把隐性知识分为抽象知识和具体知识两类。具体知识就是与具体行为直接相关的,在行为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抽象知识是非直观的,是具体知识在头脑进行的抽象和加工。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行为\实践性的知识,在行为\实践中表现出来。故隐性知识转移就是要从行为中去发现背后隐藏的知识,即知识学习者从知识拥有者的行为模型去挖掘其思维模型。据此本文把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知识拥有者的知识表现过程,即知识拥有者把知识从抽象知识转化為具体实践知识,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知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即知识学习者透过知识拥有者的实践行为发掘不依赖于具体实践环境的抽象知识。 二、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表现过程分析 (一)思维程序向行为程序转化 知识拥有者的思维模型是不可见的隐性知识,作为本质决定着行为\实践的具体表现。此处的思维模型是在头脑中关于实施行为的程序性知识,指导着具体的行为程序,本文定义为思维程序。行为程序作为思维程序的具体表现是可见的,如某个具体工序的操作技能等,都是具体的行为程序,如图1所示: (二)约束条件下的思维程序向行为程序转化 从思维程序转化为行为程序的过程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对于行为环境本身的条件,如在现场操作中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受到机器设备状态、物料状态、相关规章制度和作业空间等现场管理的4M1E条件环境限制。二是个人的行为偏好,如一些惯性行为如个人在操作行为中添加的无意识动作,或与操作行为程序无关的其他无意识行为,如身体站姿等。把行为环境和行为偏好融入思维程序向行为程序的转化过程得到图2: (三)客观程序向思维程序转化 思维程序依然是个体的认识,有思维偏好,本文引入客观程序的概念,客观程序是不包含个人思维偏好的思维程序抽象,是独立于个体和具体环境的,对客观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此处的个人思维偏好包括个体的心智模型、世界观、价值观或者经验习惯等个性化的思维偏好模型。客观程序作为思维程序的进一步抽象,更加接近于问题的本质。由此得出图3: (四)客观原则向客观程序转化 客观原则是独立于某个问题,针对某类问题的客观认识,反映了某类问题的共性和所解决具体问题的本质。客观程序是对具体问题的客观的、正确的描述和程序性知识,是对客观环境、个性思维和行为偏好等外在因素的抽象剥离。从客观原则向客观程序转化的角度分析,客观程序是作为普遍性知识的客观原则与具体问题相结合所形成的新知识。客观原则、客观程序、思维程序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它们和行为程序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五)知识表现过程分析 对于知识拥有者而言,客观原则转化为行为程序可能是无意识自动过程,而且个人思维偏好作为背景性知识,体现在个体思维的全过程。本文为便于理解和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集中体现,把知识表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层次的抽象知识向下一层次的具体化,如图5所示: 三、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学习过程分析 知识表现过程反映的是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如何从思维到行为的过程。而知识学习过程是知识表现过程的逆向工程,是知识学习者从行为去探求思维的过程。 第一阶段为行为程序模仿阶段,知识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下对知识拥有者的行为程序进行模仿。通过模仿从拥有者的行为程序转化为学习者的行为程序,此阶段本质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此阶段需要注意两个步骤,一是行为程序中的不易觉察到但又非常重要的行为步骤,二是行为程序中与环境约束相关的适应性步骤。这个过程是知识学习者有意识的、受控的主动行为,学习者一方面要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和积极调动各类已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模仿练习,使得自身在这个特定环境里的行为步骤日臻熟练。这个过程在行为层面,通过学习者的认真努力不断实践,获得了熟练技能,形成操作行为手册等行为程序知识,但并没有对思维程序进行挖掘。 第二阶段为思维程序抽象阶段。本阶段是对行为程序的抽象,关注于不依赖于环境的处理具体事物的程序。这个阶段可采用统计归纳方法,有目的性的在不同操作环境中,或在不断减少约束条件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模仿实践。通过对不同环境下行为程序的认识,统计归纳分析出不依赖于具体环境的处理程序,也就是思维程序,即在不断的环境形式变化中,去挖掘不变的思维程序。对于个人行为偏好的分离,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知识学习者观察知识拥有者的其他工作过程,分析出相似的个性行为;二是知识学习者在模仿的基础上,对疑似个性行为进行变化调整,通过工作效率的变化和知识拥有者对变化行为的反馈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为客观程序抽象阶段。本阶段核心是对思维程序的进一步抽象,剥离个人偏好。一般而言,个人偏好可以无限接近了解,但不可能被完全了解。这个过程是最难于抽象和挖掘的,个人偏好既有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有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影响,具有深深的个体性和无限可挖掘性,而且伴随整个知识学习过程。对于客观程序抽象这个过程,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知识拥有者的心智模型,如非正式的私人关系,合作关系;第二种方法是在知识拥有者做不同的事情时所取得对个性偏好的认识;第三种方法是对具有同样行为程序效率的不同人进行研究分析,剥离个性偏好。 第四阶段为客观原则抽象阶段。这个阶段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对这一类客观事物中蕴含规律原则的抽象,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目的。客观原则是否存在无关乎知识拥有者是否明晰,只要客观程序、思维程序和行为程序中反映了事物的规律。对于客观原则的抽取,依然采用相似问题进行类比分析等统计归纳的方法进行抽象,如通过对不同管理问题的共同做法进行抽取获得客观原则的认识。客观原则只是相对于某一类事物在某一些环境条件下是客观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此知識就不再适用。 经过一个模仿阶段和三个抽象阶段,实现了知识的抽象化、普遍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使得各层次的隐性知识得以分析出来。 四、隐性知识转移全过程 通过对从客观原则到行为程序的转化过程及其逆向过程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如图6所示。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人才培养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因为同质的隐性知识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在不同的层次,所以本文把隐性知识按照抽象程度分为抽象知识和具体知识,依照隐性知识的不同抽象层次进行研究。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两个互逆过程,知识表现过程从客观原则向行为程序转化,由知识拥有者作为转移主体进行。知识学习过程是从行为程序去发现抽象知识,由知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进行,实现对知识的层次抽象,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 参考文献: [1]秦铁辉,程妮.试论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J].图书情报知识,2006(6):105-106. [2]彭正龙,陶然.基于认知能力的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13(9):45-49. [3]Argote L,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150-169. [4]Nonaka I.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12):96-104. 作者简介: 晏自翔(1981-),男,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科创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知识管理;魏强(1982-),男,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知识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