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课堂更有温度的“情境设置” |
范文 | 杜陈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15-0178-01 在语文课堂上,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课堂中需要设置一些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走入文本世界,这个环节称之为“情境设置”,从教法来说,叫“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定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对于这个教法的实际运用,并不是任何文本都适合用设置情境,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文本适合在情境中理解,而有的文本就适合静静品读。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用场景、音乐、表演、绘画等方式来实现情境设置的目的。学生参与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既可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接受知识,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更轻松更愉悦的环境下理解知识,深入浅出,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教学中特别偏好用情景教学法去落实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并且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出乎意料的效果,更多的是,收获了很多感动,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那宝贵而令人欣喜的瞬间。现结合具体的案例把那些宝贵的瞬间记录整理如下: 一、实物演示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说木叶》这一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文本读起来可能略显凌乱,但实际上,思路却很清楚,就是区分古诗词中,“树叶”和“木叶”描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当然还不能理解,林庚先生之所以这样略显“凌乱”地写,其实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那么教师就是让文本中的比较难懂的“具体”,化为更加简单通俗的“具体”。上这一课时,恰逢深秋初冬的时节,校园里的树,在“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季节里,早已枯黄了树叶,不是一下子全部黄了,而是有层次地渐序式地表达着对生命中顽强的态度。因而此时,树上就有很多性状不一样的叶子,一种是绿中带黄的叶子,一种是完全黄了却依旧舒展的叶子,还有一种就是已经掉落在地面上很久了,完全枯得蜷缩成一团的叶子,一点点的力度,就有可能碎裂的枯叶。拿着三片叶子进了课堂,学生立马就提起了兴趣,先让他们直观感受,三片叶子有什么不同,再让他们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在描述的基础上,再去对照课本中,这三种叶子应该对应的是哪些诗句,这样以来,学生很轻松就把课文中表达的意思理顺了。这种高深的“文论”试的文章,也就在学生的探索中,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物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二、绘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说到有关荷的诗句,那就太多了。有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里荷花的那种初露的灵动,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还有“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大气,不胜枚举。更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精神气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诗句中的荷花、荷叶展现的姿态和内在气质有何不同,在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一词,我特地设计了一个在黑板上作画的环节,鼓励学生在黑板上作画,把自己在词句中读到的荷花、荷叶的形象,大胆地描绘在黑板上。画完以后,学生自己描述,为什么这样画,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的时候,学生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不受教师既有的讲解的影响,他们自己还更能走进诗词的世界,有时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甚至比教师还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诗歌鉴赏就是读者与诗人词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就是读者的再创作。通过分析,学生自己总结出,这首词中的荷花,清丽而不俗艳,花朵下的枝蔓有一种内在的精气,能在微风的吹拂中微颤却也不失自己的独立,而荷叶是舒展的,最为有情趣的就是荷叶上应该还有几颗大水珠,随着风的吹拂在荷叶在微微滚动,却又不至滚落水面的灵动。 三、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说法:语言美到极致,就变成了诗歌;诗歌再美到极致就是音乐。这句话,除了揭示诗歌与音乐天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外,同时也表达了音乐因本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能够给人创设更为立体的氛围,使赏乐的人进入音乐特有的艺术境界里,得到美的感受。在课堂上利用音乐情景设置法有很多种呈现方式,比如:直接播放音乐或视频,用音乐来渲染课堂的氛围;课堂的朗读环节,教师可以选取适合的音乐来当背景,进行配乐朗读;或者教师直接哼唱,并带动学生一起唱,让学生更主动地融入课堂等。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教学中,南唐后主的这首悲切之词早已经被艺术家配上伴奏,由邓丽君演唱,成为了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因此,这节课就由欣赏歌曲开始,在播放过程中歌词重复到第二遍的时候,就已经有学生不知不觉地跟唱起来,因此教师顺势提出,干脆我们把这首歌学会吧,同学们欣然同意。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唱的,这堂课的教学,仿佛让学生穿越到古代,感受了词原本的呈现方式和艺术魅力。 四、情境唤起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布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最为打动我的一段话就是:“随着年华流逝,一切物质的东西都要在空间消失,然而那些曾经经历的如烟往事,那些曾令人怦然心动的直觉感受,却不会随年华流逝而消亡,而是以新旧叠加的方式,积淀在时间长河中,保存在意识的深处,‘一块芝士蛋糕,‘一杯茶,都能触动意识深处的记忆,从时间长河里浮现出来,重现昔日时光。”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就是情感的陶冶,需要唤起学生似曾相似的经历并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想要达到唤起学生经历的目的,有的时候就需要设置具体的情境。在《项脊轩志》一课中,归有光回忆了很多生活中看似很琐碎的小事情,但句句字字都饱含着真情,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种细碎中的真情,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为学生配乐朗诵了一首诗歌:“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遒劲的枝蔓里/写满了思念、宽容、 等待/凝聚了过去、现在、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博大的胸怀里/贮藏着憧憬、 思念、眷恋/充满着欢乐、希冀、关爱。亲情,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在朗诵前,要求学生思考感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脑中浮现了哪些与家人相处的画面。原本是一个导入环节,没想到引起学生强烈的回应,用了整整一节课,大家都争着分享自己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每一个起来分享的同学也不过是说着日常生活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可是说着说着,随着课堂时间的推进,有的同学竟然哭了,看到这个瞬间,其实我觉得,这节课,也就达到目的了。在这个充分的铺垫下,同学们已经明白了,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时刻,其实细想一下,背后都饱藏着满满的爱。之后进入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文中那些事情背后饱含的深情。有句熟语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此无法一一例举,总的来说,因为情境设置的运用,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温度。也正是因为如此,运用好情境设置,让我们在日趋艺术化的语文课堂中摸索出一条路来,供你我偕行。 参考文献 [1]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