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作文审题立意再思考 |
范文 | 颜世娟 【摘 要】得作文者得语文,而材料作文要想“得作文”,必须先会审题,审对题。“审题决定生死”,牢牢抓住基础等级,才能抵达思维的深度,实现作文的发展等级。 【关键词】作文;审题立意;基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24-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与表达的要求是: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简单的说,就是考查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考场作文,首先必须要写“对”,合格,拿下基础等级;再求高分,追求发展等级。江苏高考作文自2013年开始,从命题作文转变为材料作文,这就对审题立意提了更高的要求。 一、不枝不蔓,聚焦于材料的核心原点 虽然高考作文要求的预设目标并不高远,但是考生往往过于想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襟怀抱负,以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所以就容易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脑补”,添枝加叶,写成自己想写成的文章,而不是材料所指向的文章。如这一作文材料: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既控制不住出走的冲动,又抵抗不了回家的诱惑。 这一作文材料,和近几年上海卷的作文材料风格近似,即在两难困境中如何选择才能趋于平衡。从这样给定的作文材料中寻找并演绎主旨,相对于给定一个哲学话题要求阐述自己的看法,难度要低得多。考生只要把握住材料中“出走”与“回家”两者的对立关系,不是取舍关系,两者都要即可,关键就是如何处理这对人生矛盾。可以侧重回家的角度:(1)出门再远,家是永远(别忘回家) (2)离家越远,思家越切(心与家越近) (3)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比不了家的温暖。就是这一指向明确,又比较浅显的作文材料,也有不少考生不想“落于窠臼”,追求“高远”,于是偏离材料,去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要学会抵制诱惑”、“现象与本質”、“心态最重要”等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是凌驾于任何作文题之上的“母题”,这都反映了考生不明就里,简单套写,最后也只能写出不伦不类的偏题作文。 实际上考生进入了一个思维怪圈,盲目追求创新、深刻,殊不知,所有的创新与立意深刻都是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之下,一切才有可能。否则,就是缘木求鱼了。所以,考生在对材料解读的时候,要客观审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盲目以某个关键词为材料主旨,也不可强加上自己的想当然,无限拔高材料主旨,去写宏达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题。而是要不蔓不枝,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材料之上,不盲目联想“高大上”的母题。同时整体把握材料内容,不断章取义,一切都源自材料,就材料提炼主旨于作文中自圆其说。简单的说,就是给什么写什么。 二、切中肯綮,对材料进行针对性思考 从命题趋势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代表一种新的写作倾向。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所提出的“任务”完成作文。因此,考生在审读材料时,要切中问题的关键,针对材料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因为习惯于“套路”写作,思考没有针对性,所以往往不能完成“任务”,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如下面的作文材料: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苏州2017年某次的模考作文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只要把握住不同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如从司机角度思考,则可以写“宽容,不忘理性与原则”;如从路人的角度,可以写“莫让情感影响了理性判断”;或者也可从整体把握,“对于小错不能姑息纵容”、“赔偿事小,育人事大”、“莫让舆论绑架理性认知”等。 遗憾的是,学生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无视“任务”,不会思考,将“担责”泛化到对“责任”“使命”等概念的理解上,写对使命、义务、责任的担当。显然已经脱离材料范围,审题偏差,没有抓住重点,思考没有针对性,这就会造成作文偏题,甚至跑题。 所以,学生在审“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时,要有“任务观”和“问题观”,带着这两个观念进行针对性的思考,读懂材料中的任务,一般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这样带着明确的任务,文章就会论点明确,不会如上面材料中出现的将几个不同但近似的概念混淆起来。这样方能切中肯綮,解决问题,顺利完成考场作文这一“任务”。 三、批判思维,对材料的思考能抵达一定的思维深度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作文的基础等级,但又不会满足于此。要想作文在基础等级之上,就要深刻、丰富、有文采。而考场作文的现状是思维的平庸和表达的混乱,思维的深刻为发展等级提供了保障。要想达到思维的深刻,就需要学会批判性思维。 这些年一谈到高考作文,大家都会提到“思辨”。一般人理解高考作文的“思辨”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实际上,思辨强调的是在不同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二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思考方式。运用“一分为二”很难将作文写得深刻,但是运用评判性思维则可以。 如这一作文材料:有人说,人生如旅途。慢走者,是为了欣赏别人创造的风景;快走者,则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别人眼中的风景。 针对这一材料,如果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先讲“慢走者”的原因、优点,再批判“快走者”的不足,最后总结自己观点;或者先讲“慢走者”的优点,再讲“快走者”的优点,最后“一分为二”地含糊阐述“既要快又要慢”,收束全文。这样的作文不能说不对,但是思维流于表面,毫无深度可言,甚至可以说不应该是高中生应该有的思维水平。因为这两种作文的审题立意,前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后者是简单的“一分为 二”——都是简单肤浅的思维形式。如果学生能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充分理解“快”与“慢”的内涵,分析我们在不同的境遇之下的不同选择的原因,以及这样不同的选择对我们生活的意义,这样立意就会丰厚许多。比如我们可以写:创造风景的过程中享受风景,或者快慢相宜让生活更美等等,能够厘定概念与区分概念,并在作文中将道理讲清楚,那么这样的作文的思维水平显然高于简单的“二元对立”与“一分为二”。因此,阐释关于人类生存永恒困境类的材料,审题立意过程中要会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展示思考的过程,表现自己的困惑,才可能显示思考的深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