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 |
范文 | 陈其宁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能够在一些社会生活实际当中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且能够跟随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的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与社会的发展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71-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型发展。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奠定社会生活的基础,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积极态度通过引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现实生活当中的相关事物规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将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教会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认识,在生活当中加强学习。 一、相关教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对该课程的认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传统应试教育当中的所谓正科的培养,在新时期背景下更要加强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性较强课程的重视,并且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积极的认识到《社会与品德》的教学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该课程的教学,意识到《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今后的生活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品德与社会》当中的具体内容,不断加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1]。 二、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本,这会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单一,不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不能够保障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这些单一的资源当中切实的了解生活。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把握生活在生活当中获取更多的感受和经验,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正确的看待生活。教师就必须要拓展教学内容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立足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内容,进行有效的辐射和散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正确的认识生活和社会。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本上有很多精彩的插图,这些插图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生活的,有关于社会发展的,而且都用了比较艳丽的色彩,相对来说比较生动和形象,能够实实在在的反映出现实生活情景。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学生能够立足于这些的插图当中,展开想象和自己的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这幅图感受到生活当中的一些事迹,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知识内容的散射。 同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别的地方收集类似的插画,整理成册。并且在这些操作当中进行联想对每一幅插画,都要有自己具体的看法。比如在一幅“慈母手中线”这一幅插画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联想到母亲的不辞辛苦哺育我们成长,让学生能够从这幅图当中能够理解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多媒体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便捷性和丰富性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品德与社会》当中一些具有科学性实验的知识具体了解[2]。比如在教学“磁铁”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生活情景动画,探究磁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深刻的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课堂当中,而是要勇于打破传统课程的限制,走进生活当中,以生活、以社会作为一个教学课堂,并且在社会生活实践当中能够贯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进行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或者是组织一系列的爱国主义运动,包括红色歌曲演唱等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公路上组织行人过马路,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生活,亲身的体验到社会生活,明白自己所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意识,优化《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教师都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延生教学课堂,不断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硕万.生活为源,自主为魂,活动为体——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思考[J].教师,2013. [2]周庆凤.让品德课“活起来”——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成效[J].文理导航(下旬),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