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得之于心 行之于意
范文

    杨雅红

    【摘要】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对母语学习缺乏先天性兴趣,这就是语文教师普遍面对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可以从触动兴趣点、挖掘兴趣点、引燃兴趣点入手从打动学生“心”出发,“将心比心、特心换心”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探求与索取的欲望,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活动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即所谓得之于心行之于意。

    【关键词】学生主体 文本特点 教师魅力 兴趣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71-02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比如数学,每一章节的知识都是新的,学生对各种数学公式会产生新鲜感;再如英语,各种句式,语法规律,既有常态又有变态,需要学生打破母语学习的惯性思维。因此,这些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习的动机。而学习母语呢,即使是从未见过的新课文,读一遍似乎全懂,似乎认知障碍较少,大有教和不教、学和不学一个样之势。因此,学生很难自觉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母语学习缺乏先天性兴趣,这就是语文教师普遍面对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觉得可从一下几点入手。

    一、立足学生主体,触动兴趣点

    课堂教学活动,是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相比较而言,学在课堂学习时效果如何,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触动学生的兴趣点。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课堂开始的导入环节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关键时刻,也是保证学生对当前教学活动投入很多精力的前期阶段。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探寻其中的奥秘。也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文本特点,挖掘兴趣点

    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深人挖掘文本,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精品,文学性很强,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幽怨哀婉,撩人情思。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性,调动学生发现教材语言之美,体会教材情感之真,探寻敦材意境之奇。孟浩然《宿建德江》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烟渚日暮泊舟图”:在暮色苍茫之中,一叶小舟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河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举目远眺,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该是回家的时候了,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这四野茫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那仕途的失意,班想的幻天,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起通上心头有画”,诗人寥寥数语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传世佳作,此情此最宛然在目,学生身入其境,怎能不与孟浩然心心相印?此时,因为这首诗的文美,生命之醇,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因此,语文事性有利于我们撩拨学生情思,激发兴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文本的模糊性和读者的再造性,才使得相同的汉字经过不同的组合变神奇而富有魅力。既然文本解读具有多样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发掘作品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无论是学生的疑问或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教师都应以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和重视,并且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因此,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

    三、依托教师魅力,引燃兴趣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就没有教学的发生。而教师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同样毋庸置疑。因此,學生学习兴趣点的引燃,需靠教师的魅力。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就被引燃了。如,有的教师整天都向学生口头强调要加强积累,而自己却不能背诵几首诗,这能让学生信服吗?反之,一位能够对古诗文信手拈来的老师,本身不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最好的榜样了吗?这样就能把课上活,就能赢得学生的欢心,就能引燃学生的兴趣点。

    语文教学要从打动学生“心”出发,“将心比心、将心换心”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探求与索取的欲望,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活动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即所谓得之于心行之于意。

    参考文献:

    [1]知情交融教学模式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4.

    [2]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