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简算让学习事半功倍 |
范文 | 徐艺 【摘 要】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计算能力”作为课标的十个核心词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也尤为重要。由于简便计算能化繁为简,学生对此有一定学习兴趣。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简便计算的类型繁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混淆,何时该简便,该用怎样的简便方法去解决成了学生头疼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82-02 一、引言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小学生进行简便计算往往容易出错,那么学生在教學实践中究竟有哪些错误类型?出现错误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如何在“简便计算”错题形成之前进行策略准备并在错误产生之后进行及时矫正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小学生“简便计算”错题类型 学生在学习完简便计算知识后,能够理解相应的运算定律,但是当真正做作业时就对学习的内容模糊不清,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新课教授学习、课后巩固练习以及阶段性水平测试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型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进行错题类型的分类分析,发现其中最主要的错误类型有:知觉性错误、定势性错误、干扰性错误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小学生对简便计算的掌握,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存在一定影响,因此需要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以及对应的错误解决对策。 三、错题成因分析 1.学生对运算定律知觉上的错误。 如:44×25 =(11×4)×25 =(11×25)×(4×25) =275×100 =27500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当接触新知识时不能完全的理解和区分,而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性质上又十分相近,所以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知觉上的错误,误把乘法结合律当成乘法分配律来运用[1]。像上面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对这两个定律没有完全的理解以及加以区分。 2.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定势作用。 如:38×(25+75) 193×25 =38×25+38×75=(100+93)×25 =950+2850=100×25+93×25 =3800=2500+2325 =4825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之中,对新知识的学习不能完全理解及区分。像上面这两题的错误情况时常发生。学生学习了简便计算,却不能完全辨别什么时候用简便运算什么时候不需要进行简便计算,这就是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定势作用。经过提问发现这样做的学生认为:“我知道顺算顺序,但如果这样做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学生说:“我没看清楚题目的运算顺序,第一眼看就觉得需要运用运算定律。”学生刚学习了简便计算,就以为以后的习题中都需要用相同的简便运算定律来解题,即学什么就做什么,可以不加思考地依葫芦画瓢,特别对于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更加不能明确的分析。 3.数学计算题本身的数字干扰。 学生在学完简便计算容易受“简便”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学习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后,受思维定式的干扰,出现知识之间的负迁移,本能的找特殊数而改变题目本身的运算顺序。 如:378-133+167 =378-(133+167) =378-300 =78 简便计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凑整”,“凑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遵循运算定律。像上题,学生由于看到133+167=300,就觉得应该运用凑整,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而导致错误的形成。还如:120+80×6,由于之前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会习惯性的认为应该把120和80先加起来再乘6。 四、解决对策 1.“简便计算”错题形成之前的策略准备。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处于被动阶段,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来调动。教师教授学生简便计算新课时,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的教学活动来引入新课,必要时加以有趣的教学辅助工具或材料,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成效是由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正确的使用简便计算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意识的保证,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等的坏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会增加解题的错误率,影响以后数学学习的发展。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不能简单依照自己的惯性思维而忘记题目本来的运算顺序。而这里也需要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来读题,提取重要信息。在做题时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必要时引导学生在用简便运算计算过一遍之后,再按顺序进行检验计算,从而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4]。 2.“简便计算”错题产生之后的应对策略。 (1)培养灵活的简便意识。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运用比较练习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简便运算定理和性质而不是一味按照教师教的来算,而是真正的发现规律,如:153-85-15和153-(85+15)。学生通过对比计算发现运用简便运算的实际效果,懂得灵活应变。在教授新的简便运算时,不仅要让学生练习新的知识来培养简便意识,更要把前面知识联系起来,会辨别什么时候需用简便运算什么时候不需要进行简便计算,加以练习训练学生对此类计算题的灵活运用,组织对比,凸显优势,从而提高解题的技巧,克服思维的定式。 (2)优化情境,联系实际。 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好的情境,这样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四年级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可创设“学校开展秋季运动会”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算理。这种“简便运算”源自于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联系了自身的生活经验,学生的计算是在他们自我思考独立判断后的一种带有个性的选择,对算理的理解是学生在学习经验达到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质的飞跃。情境作为一种平台和载体通过它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引发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将算法的优化内化为自觉的行为[5]。 参考文献 [1]杨晓.“简便计算”错题成因分析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3:16-17. [2]郝玉.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题成因分析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教学研究),2010,5:80-80. [3]金云成.让学生的简算意识与行为同行[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147-148. [4]毛文利.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例说[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64-64. [5]吴阿英.谈“用简便方法计算”[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9:381-3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