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潜在缺失
范文

    吕贻勤

    【摘 要】道德榜样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广泛存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是道德教育的鲜活载体和生动教材。青少年正值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却存在榜样缺失的现象:传统的道德榜样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趋于边缘化,现代的榜样大多偏离于道德榜样的标尺。以“武松打虎到底是不是英雄”为探讨支点,探寻道德榜样教育的潜在缺失,为学生正确选择道德榜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道德榜样;榜样教育;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80-01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来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祖辈在向后辈讲述完整个故事的最后,说的最多的就是武松武功高强、为民除害,是了不起的大英雄。从此,武松是“大英雄”这个榜样在人们心中屹立不倒。忽而有一天,听完这个故事的某个孩子发出了这样一种质问:“打虎的武松伤害了我们应该保护的野生动物,他真的是英雄吗?”刹那间,这个稚嫩的声音敲响了教育的警钟。当前道德榜样教育存在怎样的缺失?

    一、固有化的思维观念

    一定历史时期的榜样人物是在特定的历史需要下塑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其所具有的榜样力量是时代的产物,它体现了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合乎时代的发展,与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公民道德标准相契合,易被人們认可。在人们认可并接受了此种价值观念以后,会将其传播、推广,并将自己理解的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凝结、汇聚在历史中的道德榜样身上。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固有化的价值思维模式,世代相传。然而从众心理使得多数的人们在这种固有化思维观念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萌生与前人相符的认知,对事物作出与之相适应判断。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那位说武松打虎伤害了野生动物,质疑武松到底是不是英雄的孩子则保持了极少人具有的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打破了固有化的思维观念,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榜样人物新一轮的思考,是值得被肯定的。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味地推崇不问青红皂白的推陈出新。就像一枚硬币具有正反两面,我们应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打破固有化的思维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二、泉涌式的榜样灌输

    正如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亦如此。正值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较成人来说,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更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你在这张纸上画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给予学生一个道德榜样,学生自然会努力向着这个榜样看齐。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事实上,我们并不仅仅给予学生有且一个道德榜样,各式的道德榜样未经筛选,如泉涌一般倾倒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同的道德榜样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力量,促使其形成某种兼容性的认知概念。这样的兼容性易导致学生认知的混乱,并不利于其树立正向清晰的价值观。教育部《中小学生行为守则》(2016)对过去的守则加以修改,在内容上删去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表述。为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教育部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准绳在不断调适。一些诸如“武松打虎”式的英雄榜样已逐渐成为与学生生活背景相疏离的陌生榜样力量,号召力远远不足的同时,且极有可能不适应时代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在为学生选择道德榜样的时候应当遵循适量、适宜的人物形象,注重因材施教,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进行泉涌式的榜样灌输。

    三、完美性的教育观念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见,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然而我们在向学生传递道德榜样的时候,往往只道其好的行为、优的品质,却不曾提及他们的任何缺陷。这极易给学生形成一种观念:道德榜样都是完美的人,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他们永远不会犯错。试想,当这样的观念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怎样的结果?学生犯错了会自卑自责;遇事失败了会妄自菲薄……他们因为看到了眼前的完美之人而不能谅解自己的缺失,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成不了有为之人。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而且会造成学生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整合困难,且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信自强、乐观向上良好品格的树立,是道德榜样的完美性带来的负效应。显然,我们对于道德榜样的传递应当遵循正向、切实的原则,以免给学生带来背离人性的误导。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当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种种的表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嗤之以鼻,全盘否定;对待学生取得的成绩也不过分赞誉,以一概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成长氛围,不执着于完美性的教育观念,将每一位学生都视作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相信并非只有花开才是唯一正确的成长结果。

    四、自身榜样力量的忽视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当我们把传说中、新闻里、社会上……这些一个又一个远在天边的道德榜样推至学生面前,希望通过加以勾勒描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某种特定人格的时候,这不仅使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还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怀疑甚至厌烦的心态。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作为一个教育者自身存在的榜样力量。与其将“打虎英雄武松”带给学生,让学生在危险之中不问自己力量地迎难而上,不如将自身作为一种榜样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告知学生深处险境当冷静思考、寻求智取。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其成长的需要。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表现在自身的言行举止之中,让学生在观察、模仿的过程里将这些处事之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把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亲身感受内化为基本的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学生的人格素养,体现到学生的道德行为之中,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实现道德升华的最佳途径。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榜样教育过程中的潜在缺失,以求发挥道德榜样的正向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