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制定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处于教育始端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国家和社会更加关心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希望学前教育在量和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如今,国家为了增加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再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各个学校自主制定。这一决定对作为职业教育的(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学校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机遇是有了办学自主权,挑战是能否制定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体现师范教育内涵、适应学生情况、满足地方诉求的一份完美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培养、师范教育、学情和学段,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学前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59-01 2015年中央政府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依法组织实施的。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全面二孩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幼儿园的适龄儿童的数量将加速增长。对幼儿园而言,这是一种挑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校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培养规模而言,由于入园幼儿的增加导致幼儿园的数量的增加或班级的扩大,大量需要幼儿教师(就苏州而言,缺少上万名幼儿园教师),这使得学前教育在近几年有了井喷式发展。其次,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素养与之前有了大幅提高,国家和社会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对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学校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而言,没有权威的具体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只能参考中等或五年制职业学校或老的三年制师范学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很显然,这些文件都有其弊端。各个学校也努力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许多原因,很难服众。笔者认为,在制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关注人的培养 促进人的成长是教育的本质。由于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是由初中起点的14、15岁的学生。所以在校的五年期间,他们要成长为全面的人。这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和重要任务。要使他们真正做到“人格自尊、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的公民或者说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这就需要在校的培养方案及各种的课程设置等中有师范生的培养意识,更要有“立体”公民教育体系,学校的全员参与,环境的全面设计,全方位地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创造”中国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甚至不久的将来靠他们引领社会的发展。 二、关注学段特点 五年制的专科教育的对象是初中起点,没有经历高中教育,知识结构不完整,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等均未形成。在师范学校教育要让他们完成高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完成基础教育,扫除文盲。使他们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明辨是否,甚至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处理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等。 三、体现师范特点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五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应适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同时,也应以百年为计。因此,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师范生教育,要吸取传统师范的精华(加强文化基础课程,增强通识课程是整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厚基础、宽口径和高素质。若只有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则培养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很难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当然,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也应避免“杂、散、乱”和“新鲜、实用、有趣”的粗浅意识,要建构起具有“广泛性、整合性和非功利性”的系统课程。以及以提升专业领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通识课程体系。主要应就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要认识到师范教育要与其他职业学校有别(师范教育培养的人面对的是人,而其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面对的是机器或产品),因此师范教育要强化文化课。也就是师范教育既要做一个“隐性埋名”的奠基人,又要做能体现新时期学前教育的专业的显性人。 四、关注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成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除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之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外驱力。只有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习水平、认知倾向、自我管理等,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笔者认为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文化课在职业需求方面起到更多的是隐形作用,这导致学生觉得传统文化课无用的意识。 2.学生的起点是初中,他们知识储备较少,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等能力较弱。这种学习水平导致学生的学习很吃力,效率也较低。 3.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轻文化知識、重技能,强化专业能力。这种现状,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文化基础学科是边缘化的学科。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在传统文化课上的花费较少。 五、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因此,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既要体验现职业特点,又要协调传统的文化课、技能课和专业课的设置问题,尽力做到产教融合。 希望省级及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给出指导性的文件。主要也就是要使他们真正做到“人格自尊、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这就需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各科的课程设置等中有“立体”公民教育体系、学校的全员参与、环境的全面体现和全方位形成合力的指导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中国新时期的合格公民,甚至才能够靠他们引领未来社会发展。 民族的振兴在于文化,文化的本质在于其精神和思维方式,传播文化的精神和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在于教育,而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因此,学校对“人”的培养应该具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支撑下,再确定具体课程设置、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鉴于此,人才培养方案是统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务必关注人的培养-公民素养,考虑教育主体学生的学段、学情,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区别,以及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差别。鉴于五年制学前教育或师范学校的力量的限度问题,以免在制定五年制学前教育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失偏颇,国家和相应政府应将五年制学前教育或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利收回。笔者认为:教育的相应主管部门应该也必须召集多方专家制定出国家或省级的五年制学前教育的统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供我等相关学校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管晓刚,程槿涛,闫卫平,行龙.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4):60-62,2007. [2]朱焕桃,王红时,胡志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和方法[J].个人图书馆(10),2017. [3]孟凡华,荣国丞.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4-17,2017. [4]鄂甜.德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1):66-71,2018. [5]荣长海,赵丽敏,高文杰.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96,2018. 作者简介:薛祖华(1978-),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