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 |
范文 | 彭杰芳 谢松平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校应当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网络环境本身存在两面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实际发展情况,阐述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以促进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网络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 新模式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24-02 近年来,网络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发展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情况。就目前的网络发展环境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自身具有不稳定性,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网络环境冲击。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身的发展情况,消除大学生在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網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进入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消极和积极影响并存的复杂状态,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积极影响 网络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提高了社交的便捷度,扩展了学生的社交范围和提升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网络环境下,延伸了学生的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及时、准确、全面的把握当前世界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认知和视野。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交往平台,使学生利用其自身喜欢的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打破了传统交流形式的表达方式和边界,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资料,在针对信息的甄别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不断对知识的认知和甄别过程中进而提升自我能力。 (二)消极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信息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复杂多变。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大学生开始局限于网络社交,沉溺于网络游戏,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时,会出现选择恐惧和认同感缺失等心理问题,大量的不良网络信息造成大学生产生更多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我国当前高校的教学形式,但有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存在教育理念陈旧、表达老套、知识老化等现象,造成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现实思想与心理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打折扣,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措施 (一)全面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方面受群体中的成员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其所生存的环境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集体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建立教育,积极对学生展开统一的、集中的、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可以针对学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大学生所存在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作出及时的调整和疏导,或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所关心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利用校园资源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在高校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完善整个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 (三)优化环境,构建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校园环境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反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动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校园的资源环境优势,积极营造友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例如,学校可以设立雕塑、橱窗、报刊栏、等文化场所,运用黑板报、标语、广播来传递正能量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校要充分了解大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教学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媒体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建立健全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的引导方式,用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常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进行防治,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努力地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逐步深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和技能,并充分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环境,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确保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瑜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今传媒(文化传播与教育);2014. [2]李芳霞;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报业(传媒新论);2012 [3]吴秀红;现代春梅下大学生心理建立教育问题研究[J];新闻战线(高校论文);2014. 作者简介: 彭杰芳(1982-),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