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借阅读助力习作 促语言建构和运用
范文

    杨静涛

    【摘 要】学生写作能力亟待提高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随着整本书阅读的深入课堂,学生接触到了一大批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都非常丰富的优秀作品,可以挖掘文本特征,让学生作文认识进而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有法可循,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促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方法教会学生从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语言、文章线索等方式“学会命题”,教会学生选材要有趣、有情、有理;“以小见大”;要“抓住细节”。学会巧妙过渡,用片段组合等方式改善文章结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提升;习作技巧;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80-01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其他三项的基础和关键。[1]长期以来,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亟待提高。小学生抱怨作文难,怕写作文,其实是因为孩子出现“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不知如何布局谋篇”、“不知如何来表达”等问题。在传统的习作课上,教师指导细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教师放手让孩子写,则内容简单、表达不清、词不达意。虽然传统语文教材,也有写作技巧的渗透,但是过于分散,不易被学生接收。近年来,随着阅读越来越被老师、学生重视,整本书逐渐走进课堂,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客观地说,这些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都很强的优秀作品,或真挚感人、或文采斐然、或寓意深远,学生在课堂交流中,通过教师引导交流,细心揣摩其妙处。教师也着眼文本特点,努力挖掘文本中的写作要素,重视模仿、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助力学生习作提升,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法可循,从而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学命题——抓住习作的灵魂

    如何用一个精彩的题目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是学生习作的困惑之一。学生习作出现的题目过于笼统,单一,如《我喜爱的小动物》,《难忘的一件事》,《童年趣事》等,让人一看就兴趣不浓。其实拟题是有技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中整本书的目录进行归类,引导学生通过章节题目的分析,掌握命题技巧,学会自主命题。以《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为例:

    1.以写作对象为题:《校长先生》、《电车教室》、《最差的衣服》,这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用主要内容为题,:《第一次来车站》、《温泉旅行》、《大冒险》,这样吸引读者往下读;可3.用中心思想为题,如:《我喜欢!》、《一生的心愿》、《非常奇怪》;

    4.用人物语言为题:《“真是一个好孩子!”》、《好好嚼啊》、《“然后呢……”》;

    5.用文章线索为题:《蝴蝶结》、《健康树皮》、《粉笔》;

    6.激发兴趣的新颖式命题:《用手说话》、《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旱田”老师》。

    其中用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命题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尝试用文章中心、人物语言或者新颖的方式来命题,就能打破常规,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作文更有新意。

    二、学选材——丰盈习作的血肉

    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可是如何引导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一直是老师在习作指导时的难题。孩子们在习作中选材人云亦云、材料陈旧、简单模仿甚至抄袭等问题存在,而儿童阅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当然会不断机器儿童读者内心的阵阵涟漪。借助优秀的作品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文本中寻找灵感,感受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果选择素材的。

    1.选择要有趣、有情、有理。

    “从自叙文与他人分享自我的体验、洞见或情感的功能出发,有三种独特的个性体验可作为写作的内容导向:愉悦的审美体验、动人的情感体验、理性的成长体验。这也可以称为写作内容导向的趣情理原则。”[2]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收集不少素材,但什么样的素材适合用到文章中来,是有原则和标准的,周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标准,即“有趣”、“有情”、“有理”,学生可以围绕一个方面来选材,也可以三个方面都兼顾。

    以《窗边的豆豆》为例。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作家小时候的一段难忘的童年经历,打动学生的不仅是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更是小豆豆那引起学生共鸣的童年经历,如《名字的由来》一文写了小豆豆这个名字的由来过程。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小豆豆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除了写小豆豆自己和名字打交道过程中的趣事,还写了什么?学生很快找到还写了父母取名字的含义。学生在理解文本后,教师也让每个孩子回去采访自己的父母,关于自己名字的含义,名字的由来,收集自己和名字之间的故事,根据书中的例子,让孩子在自己采访和收集来的关于名字的故事的素材,然后选择能体现父母深情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关于名字深刻含义的,让人读了感到有趣的素材来写。这样通过精心选材后的作文不仅能让读者感受来自家庭的关爱和美好期待,获得知识,而且读来也有趣。

    2.选材要“以小见大”。

    学生写文章不生动,还有“假”“大”“空”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不会从小小的事例去“以小见大”。其实对孩子来说,主题不管多大,切入点都要“小”。著名电影《敦刻尔克》拍的是宏大的历史场景——40万军队的大撤退,但是影片仍然从一个小士兵的遭遇开始,以小士兵的视角再现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但是如何“以小见大”?除了引导学生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而且要重视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

    如《健康树皮》讲的是小豆豆学校来了一个卖健康树皮的骗子,声称咬一下树皮,就能知道是否健康。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里,为什么校长明明知道小豆豆被骗了,还借钱给她买树皮呢?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看到是校长背后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以及小豆豆的天真善良。正是通过这样一块小小的“健康树皮”引出的风波,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校长和他培养出来的孩子。写作所选之材只是掀开的“一角”,让读者可以充分想象这“一角”背后的巨大“冰山”。

    3.选材要“抓住细节”。

    在描写记人记事文章时,就要从抓住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动人的动作、话语、场景,抓住细节。如《一生的心愿》讲的是小豆豆哭闹着要爸妈买了两只小鸡的故事,因为这是小豆豆一生的心愿。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里,记录的都是小豆豆的所见、所思、所感,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度来写?文章结尾,这是豆豆一生中第一次品尝到“别离”的滋味又代表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场面描写能烘托人物形象,这个“别离”的滋味,也深深地烙在读者的心里——成长就是一次次的面对“别离”。

    三、学结构——搭好文章骨架

    在当前的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习作在结构方面存在笔力分散,缺少中心,常常围绕一個中心写着写着,就撇开中心,横生枝节;有的就是结构松散,恣意妄为,逻辑混乱;还有的不会恰当分段,段落比例失衡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从整本书阅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优化作文结构,从而提高作文质量。

    1.巧妙过渡,行文流畅。

    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因此,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可以使作者思路连贯,行文通畅,从而使文章文脉畅通,浑然天成。过渡常常用在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倒叙、分叙、插叙的起讫处。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例如,《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几个重要大段之间是这样过渡衔接的:

    ……正像小豆豆第一次捡到而且非常羡慕的那样……

    ……而且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到什么是海里的东西,什么是山里的东西……

    ……不过,偶尔也会这样的情况……

    ……就这样,没有一个孩子说“讨厌吃鱼肉卷”之类的话……

    这些过渡,既巧妙新颖,又干脆简洁。它像缝合衣服的彩线,将全文连成了一个缜密的整体,也为快速行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过渡句的作用不可忽视。

    2.片段组合,再现情境。

    电影创作手法之一“蒙太奇”可以让我们在思考文章结构时加以借鉴,将不同的生活情境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文章结构,笔者称其为“片段组合法”。如《窗边的小豆》这一章,再现了小豆豆在课堂上的四个片段。片段一:小豆豆不断把桌子弄得啪嗒啪嗒响;片段二: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片段三:和教室屋檐下做窝的小燕子交谈;片段四:美术课把涂色到桌子上。

    作者巧妙运用了片段组合法,文章借小豆豆老师的嘴,把小豆豆的上课情形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豆豆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结构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是一种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片段组合法写作最为关键的是要突出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事件发生时的场景时空。

    四、学表达——美化习作的肌肤

    除了从文本中学命题,学选材,学结构以外,领悟作者如何组织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也是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1.打开感官写环境。

    在小学生的习作中,经常用“今天”“有一天”“这天”等词来代替环境描写,结果文章干巴巴而不生动。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展开做好自然的铺垫。在优秀作品中不乏多种环境描写的范例,教师可以挖掘其表达方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表达。

    如《夏洛的网》一文中环境描写优美而富有诗情画意,仔细一解读,就能发现,作家怀特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各个感官来写景色。如第四章《孤独》中的开头:“第二天是个阴沉的雨天。雨珠儿落到谷仓上面,又一滴滴地从屋檐上滑了下来。雨珠儿落到谷仓旁边的地上,一路溅跳到长满刺儿菜和灰菜的小路里面。雨珠儿轻轻拍打着祖克曼太太厨房的窗子,顺着玻璃汩汩地往下淌。雨珠儿也落到正在草地吃草的绵羊们的背上。当绵羊们在雨中吃腻了,便慢吞吞地沿着小路回到了羊圈里。”这段景物描写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写环境,烘托了主人公小猪威尔伯的孤独之情。

    另外在《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寥寥数笔写爸爸的花园破败之景比任何记叙抒情更动人。

    学生用整本书中学到的环境描写方法到习作中,也能有力提升文字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习作的水平。

    2.用对话推动情节。

    生动的人物语言不仅使习作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而且增强故事性,有力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充分展示主题。在学习习作中,往往不注重语言描写,或是描写不到位,这也可以借鉴整本书中的一些对话描写的方法。如《夏洛的网》第一章,开篇就是小女孩弗恩和他爸爸关于小猪取向的一段对话。很多读者一开篇就被吸引住,也是这段对话,而开头第一句“爸爸爸拿着斧子去哪儿了?”更被认为是开头的经典。欣赏这样的对话,小女孩弗恩对弱者的同情,对生命的尊重,对公平的质问跃然纸上。当然孩子们欣赏不代表能学会,但是通过大量阅读,明白了这种对话表达的妙处,才有学以致用的可能。

    构建和运用语言,是语文学科最需要关注和聚焦的,它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审美、传承文化的基础所在。实践证明,构建语言需要大量有效的阅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文本的确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范本,教师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资源,迁移写作技巧,通过以读助写、以写促读的形式,降低习作要求的难度,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小学生的习作助力。

    从阅读到写作,以写作促阅读,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方是教师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的平台,方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最佳途径,自觉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3]

    参考文献

    [1]刘浩.如何在语文阅读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J].福建教育,2018,(2).

    [2]周子房.自叙文写作:讲自己真实的故事[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3]严华银著.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