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吴琳洁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钠与水的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作为碱金属元素的代表,钠的性质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地位一直不变。而钠与水的反应作为验证金属钠性质的重要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就是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来实现的。为了符合教学的需要,钠与水反应的改进和完善实验层出不穷,基本围绕金属钠的用量、气体的检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实验装置的简便性等方面,均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其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尝试围绕气体的检验、并借助于传感器技术对钠与水的实验教学设计做相应的改进。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钠、铝、铁,以物理性质为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到金属铁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掌握金属与盐、酸的反应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其中活泼金属最具代表性的是钠,而钠与水的反应是钠的重要性质之一。通过钠与水的反应的学习,可以对上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加以巩固、应用,同时对后续其他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有指导意义。钠与水的反应,是通过实验来认识的,现象比较多,为了更好的观察实验,教材设计了观察提示,引导学生得出钠的密度、熔点、反应产物与热效应等相关结论,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优化实验现象,对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结合金属钠原子结构的分析,能推断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通过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学习,已经具体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可得出金属钠所具有的相关性质。同时通过观察本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思考相应的改进措施与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出钠的相关性质,正确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认识金属钠的活泼性。 过程与方法:对实验中的现象的分析,了解一种推断产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钠与水实验的创新设计,啟迪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金属物理性质的通性: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导热、延展性;金属铁能够与氧气、非氧化性酸、盐反应 2.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和试剂 三颈烧瓶、玻璃导管、分液漏斗、蒸发皿、磁力搅拌器、普通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大头针 金属钠、蒸馏水、肥皂水。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过程: ①向三颈烧瓶中放入磁子,加入适量蒸馏水。在橡胶塞内部穿插一根针,同时在针尖部位固定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塞紧橡胶塞。 ②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点击工具栏上“开始”按钮进行采集,待数据稳定后,拔掉橡胶塞上的大头针,钠块进入水中,观察溶液中温度和pH值变化的情况。 ③当肥皂水中有气泡产生,用导管末端蘸取肥皂液,等气泡长大后,轻轻抖动玻璃导管,观察到气泡向上飞走。待蒸发皿中产生较多气泡时,用点燃的木条靠近气泡。 (3)实验现象 可以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发出“嘶嘶”响声,熔成一个小球。加入钠块之后,也就是采集数据的第42S,溶液的pH开始明显增大,从7迅速上升到11;同时温度开始升高,从18.3℃一直上升到21.5℃。导管末端产生的气泡上浮,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燃烧,听到“噗”的爆鸣声。 (4)现象讨论 讨论的问题如下: ①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了什么问题?(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pH读数由小变大,说明了什么?(反应过程中有碱性物质生成) ③温度读数逐渐升高,说明了什么?(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④产生的气泡上浮,且能够燃烧,说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氢气) (5)分析原因 钠块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小球,同时测得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四处游动,通过点燃所产生气泡,说明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pH不断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碱NaOH生成。 (6)实验结论 钠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2Na+2H2O=2NaOH+H2↑ (7)学生分组实验 A.用镊子取黄豆大一块金属钠,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CuSO4溶液,观察现象。 B.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8)学生分析 问题1:钠浮在液面上,融成一个小球,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产生,钠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Cu(OH)2 问题2: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类似,且反应更剧烈。钠与水反应置换出H2,实质是与水电离出来的H+反应,盐酸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所以钠投入盐酸中,实质是与HCl电离出来的H+置换产生氢气。 (9)课堂小结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跟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氢气,放出大量的热。 (10)课堂练习 ①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和离子方程。 ②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钠浮在水面上;钠沉在水底;钠融化成小球;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发出嘶嘶的声音;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五、传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化学课程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将手持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1]。 参考文献 [1]刘姝姮,金士宝.利用手持技术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