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管理课堂纪律的技术
范文 陈宇
作者按:
本文的案例素材和一些理论描述取自于《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澳】Bill Rogers著,蔡艳芳、马慧、郭燕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策略,但因为是译著,国内读者阅读时可能并不是很习惯(至少我个人在阅读时有此感觉)。我用了不少时间将书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汉化处理”,基本素材的观点尊重原著,但对文字及篇章结构做了较多的修改、删减,对其最实用的部分予以保留并进行了点评。
【案例一】
自习课不写作业的学生
自习课上,老师来到一个学生的身边,问:你为什么不写作业?
生:我没有笔。
老师很不喜欢他的语调和态度。
师:别跟我这样说话!
生:我确实没有笔。你希望我怎么说?
师:那就拿一支笔去。
学生听到这话,站起来,走出教室。老师快步追上他。
师:你要去哪儿?回来!
生:是你要我去拿一支笔的!我这就去拿。
师:我的意思是从其他同学那里拿一支。
学生走向一位同学:喂,给我一支笔!
同学:我没有笔给你。哎,你上次借我的那支笔还没还我呢!
学生走回老师那里:他不给我笔。
师:烦透了!你知道上课应该带纸笔的……
生:人有时候会忘事的。
师:听着,如果你在我的课堂上不准备好好做作业,你可以离开,去找年级主任。
生:那好吧,我走。反正这堂课也够讨厌的!
学生冲出教室。
老师在他身后喊:行!放学后你给我留下!
生(已经跑远了):我无所谓。
点评:
学生没有带笔这样的小事件演变成一场争吵,类似这样的师生冲突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或许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当天情绪不佳(学生也可能那样),或许其肚量小了一点、脾气坏了一点、说话尖刻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教师的不当处理是这次冲突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妥善处理,这类事件是不会酿成冲突的。我们看一个对比案例。
【对比案例一】
自习课上,教师走过学生身边。学生并没有用心做功课,已经分神了好几分钟。他的分神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他或者是在思考其他问题,或者需要几分钟去整理思路,或者他就是一个有注意力缺陷的学生。
师:你好!我注意到你没有做功课。我能帮你吗?
点评:
1.水平不同的教师一出手,高下立判。一声问候,一句“我能帮你吗”,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服务意识,也让孩子感觉安全和温暖。可以说,教师一句话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2.要注意回避“你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做功课”之类无意义的询问,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你没有做功课”。师生课堂对话讲究简洁,多用陈述句。
生:我没有笔。
点评:
学生如此回答,可能是真的忘记带了,也可能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或者他就是个喜欢和老师斗嘴的孩子。总之可能的原因很多,此时教师还是应该回避“你为什么不带笔”或者“你怎么可以不带笔”之类的问话,而应该侧重于解决学生没有笔的问题,让学生没有不做作业的借口。
师:从我的盒子里拿一支吧。(教师早已准备好一些笔)
生:我也没有纸。
师:在我的盒子旁边有纸。好了,过一会儿我来看看你功课做得怎么样了。
教师走开,给学生一些时间进入状态。教师回避了与学生“博弈”。过了一会儿,教师回到学生旁边,检查他的作业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点评:
教师第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学生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或者这些问题只是不写作业的借口)。第二是很智慧地说完就走,避免了接下来可能的冲突。第三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自己处理事务,既让矛盾得到缓解,也给了学生面子。第四是教师依然真诚地帮助学生,重建师生关系。这又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由此可见,教师处理学生课堂行为确实是有技术的,但有时似乎又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教师的职业素质、心态、对学生的态度和服务意识等都能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有些优秀教师处理问题不留痕迹,如行云流水,看似简单,却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给人以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很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二】
迟到与戴耳环的学生
上课时,一位女生迟到了。她喜欢引起大家的注意。她戴着一副长长的耳环,走进教室时,冲着几个好朋友咧嘴笑。
师:过来!你为什么迟到?
教师声音尖锐,明显对学生的态度不满(不仅仅是因为迟到)。
生:我不过迟到了几分钟而已。
师:你为什么戴这个东西?
生:什么?
师: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这副难看的耳环!
生:班主任都没有说我什么。
师:我不管班主任说了什么还是没说,拿掉耳环!你不应该戴耳环。
教师很恼火,这件事不仅关乎纪律,更关乎他的权威——他必须赢。
生:其他老师都没有找我的麻烦,只有你说我。
师:你以为你在和谁说话?现在就拿掉!要不然你就得……
点评:
这位教师的管理风格是“攻击式”的,说话充满了进攻性与敌意,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挑战——很多师生冲突就是这样发生的。不是教师管得不对、不该管,而是管的技术与艺术没把握好。看了以下对比案例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对比案例二】
情境与上述案例一样,学生迟到了,而且满不在乎,还戴着耳环。
师:欢迎你!你迟到了,赶紧回到座位上坐下来吧。
点评:
1.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好的处理方式,温和、得体、没有敌意,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教师都已立于不败之地。和对比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师一样,这位教师也是在轻描淡写中体现了自己良好的风度和职业素养。
2.不要把“迟到”和“戴耳环”作为一个事件来处理。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这也是一种技术。当学生走回到座位上之后,教师重新唤回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对于这名学生想引起关注的行为,教师保持平静,注意力集中在主要问题上,这叫作“有意忽视”。忽视可以让学生企图吸引别人注意力的行为以无趣而收场。
过了一会儿,当学生开始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悄悄地把这名学生叫到一边。
点评:
把有问题的学生叫到一边询问,让她与同伴分开,既可以保全她的脸面,又可以让她远离同伴可能的支持与起哄。这也是一项常用的技术,值得借鉴。
师:你这节课和上一节课都迟到了。下课后,我们要谈谈。
生(有些抱怨):为什么?我也不是故意的。
师:那么,你可能需要在课后跟我解释一下,我不会留你很长时间的。耳环很好看。
生:什么?
师:耳环很好看。
生(笑了):是的。
师:学校关于佩戴首饰的规定是什么?
点评:
1.教师在与学生谈论迟到问题时态度是温和的,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尊重了学生的权利。
2.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洁,既节约了时间,也避免了与学生过多的交锋。前面的对话可以看作是开始下一个问题的过渡,在告一段落后迅速转移话题,出其不意。
3.在学生戴耳环的问题上,教师避免了无意义的提问,如:“你为什么要戴耳环?” “你今天怎么会戴耳环的?”学生和教师都很清楚这样做(戴耳环)是违规的,在课堂时间不宜展开长篇大论的对话(这时候问学生为什么戴耳环是没有意义的),而是直奔主题。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学生戴耳环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在课后再做工作。
生:但是我们班主任都没有说什么啊。
师:班主任可能还没有说,我可以和他沟通一下。学校关于佩戴首饰的规定是什么?
点评:
1.“班主任可能还没有说”,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技术叫“部分同意”,在心理学上类似于“可是效应”,即教师接着学生的话往下说,对学生的话表示部分同意或理解,这样容易打消对方的戒备心理。“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先对对方的观点采取“是”的态度,后采取“可是”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一定要学会使用“部分同意”技术,消除师生关系中的紧张对立情绪。
2.教师并没有说学生在撒谎,对于同事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忽视也不表达任何看法,这是个明智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利用教师教育方法不一致产生的“钻空子”心理。教师一定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就事论事。
师:学校在这方面的规定是什么?
生(叹了一口气):我们不应该戴耳环。
师(微笑着):好的。我的工作就是提醒你,你知道该怎么做。我过一会儿过来看看你的作业做得怎么样了。
点评:
1.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语气是平静而愉悦的,没有嘲讽或挑衅的成分。通过重复提问,直接问“学校在这方面的规定是什么”,使问题不偏离重点。
2.教师以任务为中心,主动向学生发出结束对话的信号,期待学生能够自己摘下耳环。通过给学生一些行动准备时间,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将与学生“武力较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如果教师强迫学生摘下耳环,学生又不肯,那么势必会有一场“斗争”。
3.对于学校“不能迟到”和“不准戴耳环”的规定,教师向学生传递了清晰准确的信息,而且采取的手段是最没有伤害性的,保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本栏责编 卢丽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