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苏格拉底“助产术”教育思想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
范文 | 赵丹+刘杉+雷世威 【摘 要】苏格拉底“助产术”通过谈话和辩论让对方认识自己的无知,摒弃原有观念而接受新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本文针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助产术”教育思想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启发。 【关键词】苏格拉底 助产术 思想政治教育 启发 一、苏格拉底“助产术”教育思想及意义 苏格拉底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谈话和辩论中让对方主动摒弃原有观点而接受他的观点,他将这种方法比作母亲的“助产术”,母亲是为婴儿接生,而他则是为思想接生。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们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认识就是对事物的理念和善的理念的认知,人的灵魂已经先在的拥有了这种认识,这种认识在本质上就是回忆。因此,他的谈话中并不宣布正确答案,而是通过提问、辩论使对方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回忆起大脑中原有的道德知识。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四个环节: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讥讽”,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助产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归纳”,通过问答把对方的认识能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共性,形成一般概念;“下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助产术”是将师生放在平等的角度,共同谈话、探讨、解决问题,而非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这种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自觉地多方面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辨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知行不一,过分理论化,缺乏层次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是知行相统一,并且具有层次性的,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将知行统一的目标变成了“知”一方面,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与修养教育》等课程,课堂采用理论满堂灌,效果测试仅仅利用传统的书面考试法,这是目标片面化的表现之一。考试只能知道学生是否“知”,而忽略学生是否“行”(即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体现应是具有层次性的知行统一,全面化的发展,而这种统一标准的书面考试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教育实践效果不佳。 2.思想政治教育未取得学生内在价值趋向的认同,教育未达长效性 独立学院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不置可否的,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教育活动等,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是不容乐观。 例如:针对旷课学生,辅导员谈了一下午,但学生继续旷课;职业规划课程上了好几节,学生仍然不能认真制定职业规划。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在于教育未取得学生内在价值趋向的真正认同,只有教育者在讲述自己所习得的理论或经验,而未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只有认同了才会听进去了,从而才有真正的影响,教育的效果才有长期性。 三、“助产术”教育思想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1.树立自我教育,体现教育主体性 苏格拉底“助产术”教育思想重在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讥讽”环节,在教育者的启发下,使对方认识、接受自己的“错误”和“无知”,通过反省、挖掘出已经蕴含于内心的事物真理,这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学生是问题提出的主体,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这就提出在日常教育中应多启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的心理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从内心认同教师的教育,从而主动实践,学会自我管理,这也真正意义上达到了长久教育。 2.善于运用启发式引导技术,发挥教师主导性 “助产术”思想讲求教育的引导技术,苏格拉底不讲事情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的疑难不作正面回答,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旁敲侧击,将所要传达的知识和思想不知不觉地输入学生的脑海,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 引导学生发掘潜在意识中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其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问题,负责引导提出问题存在的本质,主持问题讨论、解决的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学习谈话技巧,真正了解学生问题的全面信息,才能分析,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抉择。 3.正视平等角色,注重教育互动性 苏格拉底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总是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他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把学生视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教育是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日常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平等的角度,注重教育的互动性,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师者”的风范影响学生而非强压式的“说教者”。 苏格拉底做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管制”教育或强压式“说教”,教育者需要学习新的理念、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我教育,学会成长。 【参考文献】 [1]贺晴. 论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J]. 南方论刊,2011(7):4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