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向信任 |
范文 | 戴桂君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不但会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对构建高职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在学生及家长中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双向信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师生之间情感的黏合剂,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因此,本文试图在分析双向信任的含义、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80后”高职辅导员与“90后”高职生双向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双向信任 “80后”辅导员 “90后”高职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自2008级大学新生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群体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90后”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陪伴在这群“90后”学生身边的辅导员,绝大多数是刚迈出大学校门的“80后”。两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特殊群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90后”高职学生的管理就更为复杂,也给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80后”高职辅导员与“90后”高职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对于建设现代化高职院校具有重要作用。而双向信任,能够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架起情感的桥梁,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自觉地把教师的严格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一、双向信任的含义 双向信任就是在师生双方不能完全确定对方未来行动的前提下,双方尽管考虑到多种可能性,但是仍然愿意配合对方做出积极的行为,并相信对方会以某种回报来满足自己的期望,履行其对自己的承诺,同时双方也勇于承担有可能因期望落空而带来的损失的信念和策略。 辅导员与学生的双向信任是指,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敢于且乐于主动向辅导员反映班级的动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承担班级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主动向辅导员诉说心中的烦恼,遇到困难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勇于向辅导员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从辅导员的角度看,辅导员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深刻地指出班级所存在的不足;并真诚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衷心地祝贺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中肯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向学生提出改进的方法。从师生双方互动关系看,在情感上,学生喜欢与辅导员亲近,双方相处时有愉悦、融洽的感觉;在理智上,学生把辅导员视为人生青春阶段的导师,而辅导员也把学生的成才看成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二、师生双向信任的作用 (一)双向信任能促进“80后”高职辅导员和“90后”高职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现,信任可以提高被信任者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90后”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不太理想,常常受到教师、家长的指责、埋怨,以及同学的鄙视和排斥,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较少。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十分卑微,不会有人来重视自己,成功一定不会垂青自己,结果产生失落自卑心理。“80后”辅导员与“90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再加上“80后”与“90后”的成长背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爱好,更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80后”高职辅导员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监督控制能力的信任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完成某一目标的信心和动力,进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样,“80后”辅导员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社会阅历较浅,在学生面前往往威信不足,遇到复杂的事情时常常会手足无措。“90后”学生信任和尊重辅导员的教育教学能力、人格魅力以及人品道德,也会增强辅导员的教育教学信心,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并最终提高工作质量。 (二)双向信任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林所做的著名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值是强化学生行为的根据,学生在教师的期望中体验到尊严感,渴望不辜负教师的信任与期望,迫切得到教师的认同。学生将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和调整自己。同样,辅导员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得到学生的认可。出于对对方动机、方式和能力的信任,辅导员和学生都会在现状的基础上对对方抱有最大的期望,并衷心期待对方能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在彼此的期待中,“80后”辅导员往往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寻求新的工作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90后”学生虽个性独立,但仍然希望能够获得老师的青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觉努力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辜负辅导员对他的期望。 三、构建双向信任的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构建双向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主要从“80后”辅导员一方入手。因此,构建双向信任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途径: (一)了解是构建双向信任的前提 “80后”高职辅导员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翻阅代表学生成长历程的、反映学生综合情况的学生档案来对学生的学习、家庭背景、思想、前期教育背景等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可以通过谈心、家访、座谈会、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飞信、微信、QQ等形式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因为通过这些途径,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使辅导员能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知根知底,并结合他们不同的经历、思想表现、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等寻求适宜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脾气、性格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了解为学生、教师之间搭建起一个心灵沟通的桥梁,寻找到彼此间共同的话题和感情的支点,为构建双向信任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 (二)尊重是构建双向信任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种体验是相互的,只有对学生尊重,相应的学生才会对辅导员尊重,进而产生双向信任。“90后”高职生更强调自我,有独特的个性,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着强烈的平等和独立的主人翁意识。因此要摒弃以往的辅导员一人独揽大权的管理模式,使班级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例如,奖助学金的评定、专升本学生的选拔、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方面,充分发扬民主,可以利用公众评价、集体投票的方式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让每一位投票者感到自己对班级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到作为班级主人翁的神圣与自豪。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班级的同学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学生在感到被尊重的同时,会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并对辅导员报以真诚和热忱,听取辅导员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参与并认真完成辅导员交办的任务,表现出对辅导员的尊重,为构建双向信任的师生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理解是构建双向信任的核心 “80后”辅导员对 “90后”高职生的理解对于双向信任关系的形成尤为重要。“90后”高职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80后”辅导员要真正理解学生,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淡化教师的权威,使师生关系变成“我与你”的关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80后”高职辅导员应理解“90后”高职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爱好、个性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学生也应理解辅导员的良苦用心,信师亲道,勤学奋进。 (四)师生情感是构建双向信任的关键 “80后”辅导员对“90后”高职生的爱不仅使教师趋向于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必然以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因此,辅导员应从各方面关爱学生:一是关爱学生学习。“90后”高职生大多来源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由此导致学生普遍“大学生角色意识”不强,自卑心理严重,因此自暴自弃,不愿努力学习。辅导员要用爱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高职学生树立较强的“大学生角色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校际间的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用获得的奖项、荣誉逐步增强他们奋发上进的自信心。 二是关爱学生心理。各类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各类心理异常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复杂,且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辅导员应该积极参加学院提供的各种心理培训,加强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拥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使学生懂得有心理问题要及时求助,并知晓求助的途径;并使学生善于和乐于在遇到人际关系、情感上的困扰时接受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并让他们学会自觉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感觉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爱,并产生心理共鸣,形成双向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 (五)知识是构建双向信任的保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知识渊博的老师,这就要求“80后”辅导员要不断更新知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造,特别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包括了解其专业的知识背景、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还有大学三年的课程结构、课程主要内容、课程学习难点及就业情况等,从而能更全面地解答学生在学业上的疑惑,让学生觉得老师在知识储备、智慧程度上确实胜他们一筹,是一位睿智的引导者,从而赢得他们的信赖。 总之,双向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更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自身知识,使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同时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诚挚的爱,彼此信任,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使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明其行”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志兴.信任:理解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基石[J].思想理论教育,2011(4). [2]Bandura,A.Perceived self-efficiency in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3,28(2):117-148. [3]李晔.师生信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罗华.双向信任——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J].教书育人,2003(5). [5]吴珺如.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看高校师生信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6]向长江,陈平.信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邢栓义,王育飞,唐军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2). [8]丁华萍.基于学生工作的高校师生信任分析[J].高教与经济,201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