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范文 季君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越来越偏向于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建立、维系社交关系。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层面来说,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的活跃,一方面带来了沟通的及时性、便捷性,增加了师生互相了解的渠道,但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文章论述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行为习惯 策略
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新型社交媒体的热衷已持续多年,大学生群体尤其如此。几年之前,高校工作者一般通过飞信发送通知。而近几年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选择QQ群、微信群等渠道发送通知。这一转变不难看出,大学生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率很高。因而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对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更显重要性。
一、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影响
不可否认,新型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它节约了沟通成本,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它带来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型社交媒体,忽略现实生活和传统社交,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一)过度使用新媒体,影响学业
一些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三学习状态转变为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状态,并没有找到在过渡期适合新环境的学习方法,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沉迷于社交网络。碎片化的信息传输方式使大学生能够在刷朋友圈的短暂几秒至几分钟内获得各种信息,快速且便利。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便捷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互相点赞、留言、聊天,看似碎片化时间分布在一天中的每个时段,占据大学生每天的大量时间,严重地影响了专业学习。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手机“寸步不离”。他们在课堂、晚自习、讲座等各种场合发布自己的信息,回复他人的信息,哪怕在时间紧张的考前时期,他们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相关调研显示,社交媒体依赖和学业拖延呈显著正向关。大学生学业拖延人数构成中55.39%为社交媒体依赖群体。
(二)不当使用新媒体,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信息传达效率降低
随着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即时社交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人际交往。笔者发现大学生由于对新型社交媒体形成依赖,在社交中多有不当之处。首先,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一般没有称呼。他们习惯以“在吗?”“在?”等网络用语开场,或者直接提出自己关心的事情,没有任何礼貌性的问候、称呼;其次,在没有立刻得到回复后,他们习惯使用“抖动窗口”功能进行催促;再次,他们常常在邮件和即时聊天中直接发送文件或者截图等,却没有只言片语,不做任何解释;最后,他们用QQ、微信等社交媒体取代当面交流,特别是不愿和教师沟通。从宿舍中闹矛盾到选课、考试、评优等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们全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而不会选择就某一问题进行当面沟通。笔者就曾收到学生的QQ消息:学生张某通知开会的短信截图,另附“请假”两字,颇感无奈。
以上种种不恰当的使用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称呼问候,没有邮件内容,长久以往,大学生会慢慢丧失与人交流的基本礼貌用语和礼仪。无疑,这样碎片化的信息发送方式也是会干扰信息接收方的正常工作。同时,发送者缺少了表情、肢体语言的表达,不利于信息的完整传达,容易引发误会。曾有学生因为信息发送延迟、表达不准确等原因在QQ群引发争吵,这正是新型社交媒体的信息传达效率低下引起的。长久处在这样过分轻松和随意的社交环境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是可以预见的。
(三)被动接收各种信息,导致辨别能力下降
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QQ、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的信息量更大,涵盖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更受大学生欢迎,这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刷朋友圈、刷QQ空间是每个大学生每天重复的事情,也是获取各类信息的第一来源,却也导致了大学生辨识能力的下降。这一方面表现在辨别不清信息真伪,误信误传虚假信息;另一方面表现在辨别不清社交媒体环境的安全性,暴露个人信息。
新型社交媒体的自由开放性和低门槛,使得信息满天飞,也出现了信息良莠不齐的状况。而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在繁杂的信息中难以辨别真伪,容易误信虚假信息。特别是“匿名消息”这一功能的普及,一些学生选择匿名发布不当信息,乃至在朋友圈、QQ空间转发不当不实信息,如谩骂他人的信息、兼职信息、找人代课乃至考试的信息等;另外,一些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弱,警惕性不强,在社交媒体上活动时易暴露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个人手机号等。这些都是社交媒体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
二、引导策略
针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影响,结合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及传播学相关知识,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合理引导,注重传播的仪式观
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依赖不仅仅体现在大学生身上,高校教师也会出现类似不恰当的行为习惯,如利用QQ群发布通知、与学生沟通工作相关事宜等。这样的通知和谈话方式没有仪式感,不易引人重视,具有随意性。与电话通知、短信通知、现场谈话相比,QQ、微信上的沟通虽然传递的信息不变,但仪式感明显偏弱。因此,高校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对比较重要的通知尽量使用电话、短信、会议等形式告知;对涉及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等重点问题尽量使用当面谈话的方式以增强交流效果,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要告知学生,什么样的情况该选择新型社交媒体传播信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
(二)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加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人际交往的随意性与网络环境的个性化、开放性息息相关。然而,网络环境同时具有虚拟性,因此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交往也具有虚拟性,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将大学生从虚拟网络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教师对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还应举办相关讲座讲述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事项等,避免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而出现挫折的情况。
(三)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让人人都成为“把关人”
媒介素养最早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介提出的概念。在自媒体时代,对当今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学课程,是促使每一个大学生正确认识并运用新型社交媒体的能力,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法制意识教育,使其形成以诚为本的网络交往观,正确的网络学习观,从根本上改善社交媒体环境。
(四)培养“意见领袖”,使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得力助手
在當前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善于运用微信、QQ等新型社交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及时了解信息,发布信息,回复信息,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从而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去。教师在融入学生群体的同时,要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学习的相关网站,发现有独到见解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成员思想的大学生作为“意见领袖”,让他们充分发挥正能量,教师通过“意见领袖”有效引导一批学生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丽.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群体学业拖延研究——以微博、微信、QQ等网络即时社交平台为例[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4.
[2][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