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分制下高职艺术院校思政建设及应用的实践研究 |
范文 | 王筱芽 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推行是高职艺术教育不断自我审视、修正、调整的一个良好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推动现代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积极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艺术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均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此同时,建立一个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平台显得至关重要,也是现实课题。 一、学分制下高职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趋势 (一)学生个性化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受到冲击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自由选择某课程。高职艺术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注重个性化教育,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与学分制相适应。通过选课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对自己的原有专业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分制赋予更多的教育选择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和学习结果的有效性出现一定偏差,使学校教学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凑”学分选课时“避难就易”,课程出勤率低,选课过多出现挂科等,背离了实施学分制拓宽和深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初衷,也给学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学分制背景下班级学生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不具有太大的可比性,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减少,教师的监督力度小,综合素质测评变得缺乏统一性,同学之间的综合素质相互测评缺乏客观依据,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与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学生的班级观念相对弱化,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影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思政教育工作采取“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学生”的教育工作路径。学分制的普遍推行,准许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等,打乱了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体制,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导致凝聚力逐渐削弱,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离散性和流动性,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以选课为渠道的学习性群体、以居住区域为活动范围的生活性群体、以共同的爱好形成的兴趣性群体,以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虚拟性群体等新型群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传统的班级集体活动减少,活动场所分散,交流机会缩小,导致教育的实效性弱化,对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学生自主意识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凸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目前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帮助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职业目标、创业选择,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学分制以选课制为主要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习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学模块,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学业规划。另一方面,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弹性学制,学生可提前毕业,也可休学创业,根据自身原因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对于积极推行创业创新有一定的优势。学分制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的工程,因宣传力度、指导手段等原因可导致学生对其认知存在模糊性和盲目性。比如,在选课制的实施中,尤其是低年级新生的自我意识还比较模糊,在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方面没有一个清晰主观的认识,在择业创业就业问题上更显得不知所措。 推行学分制,引起了学校内部的诸多变化,学生思政教育平台的教育理念、内容、手段均发生了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操作管理模式被边缘化了;班级活动由密集型向松散型转变;学生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等。这些变化使学校或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新的难题,容易出现工作“盲点”和“不可控”,管理尺度难以把握,从而加大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学分制下高职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体制 (一)逐步建立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构建客观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随着学分制的深化改革,以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成为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的主流方式。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是对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成效进行量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具体包括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化管理、认证、评价、激励和监督。 高职艺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社会、服务区域、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技能和能力的人才。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建立有利于丰富学生服务工作、校园文化活动,辅助学分制体制,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提供科学化的认证平台,构建完善的学分制体系。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的核心是道德品质操行等内容制度化、具体化,是以学分量化的形式,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激励为主来考察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一种学生素质拓展管理制度。学生通过学生素质拓展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需求选择性地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学生必须在毕业离校前同时修满第一课堂学分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创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践机制,也扩展和延伸了高校学分制的内涵。 (二)积极探索社区化管理模式,构建深层有效的学生学习、成长、交流平台 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以前班级所承担的部分功能转化到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学生宿舍为主要区域的高校学生社区。 面对学分制所带来的住宿模式的挑战,从艺术类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能力培养需求出发,着眼于大文化,把社区化管理模式应用到高职艺术院校,组成学生自我管理机构与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各类活动中心,充分挖掘社区育人潜力,将学生社区搭建成为利于学生学习、成长、交流的平台,把学生的专业、就业、思想政治、成长成才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为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区服务体系,以支撑实现艺术专业群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完善学生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学生管理和服务事务中心 学分制实施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和功能,加强与完善学生成才的服务保障。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并突破传统的以思政工作为主导的学生事务中心,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全方位学生事务中心。按照工作的范畴分类,有效整合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各部门,把选课咨询、学籍查询、就业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奖勤助贷补等服务内容组成一站式服务窗口,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求学、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思想。例如,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队建设,结合学生年级层次、个人特点、就业去向实际来进行分年级、分类别、分层次的学业指导规划。 总之,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也随之进行动态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改革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形式和学生管理内容等等,以积极应对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新困难,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高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努力助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