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价值自觉状况与分析
范文 左泽文+陈文芹






【摘要】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够充分体现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能预见实践行为的后果。同样,人在价值方面的认知与践行有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过程。了解大学生价值自觉的状况,无疑可以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自觉;内涵;基本状况;影响因素
自觉性是人类特有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通过自觉意识不仅能区分自己与自然物,而且能区分自己和其他生命,把“他自己的活动作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客体对象的认识,决定实践行为的选择和实现行为目的的方法。因此,了解大学生价值自觉的状况,无疑可以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基本内涵
(一)价值自觉的含义
价值自觉是价值存在的认知状态,是对一切价值事实、价值关系、价值现象的能动反映,是人们价值生活的经验在头脑中积淀而形成的有关价值意识、价值关系的一种理性价值意识,是人们进行价值评判、价值选择、價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践的内在依据。一个人是否达到这种认知状态须通过实践行为来揭示。
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价值自发是人的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由人的本能或自发意识指导的,不了解价值本质规律而进行的价值实践行为,是人的价值实践的不理性的、不成熟的表现。而价值自觉则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基础上,全面权衡各种价值关系及其后果后做出的实践行为,是人的价值实践逐渐趋于理性、成熟的表现。价值自发与价值自觉又是辩证统一的,价值自发是价值自觉的基础,价值自觉是对价值自发的扬弃。人们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转化,不是一帆风顺,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曲折、反复、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的价值自觉是指大学生作为独特的价值主体在价值认知上的自我觉醒,即大学生在价值实践过程中,对主体自我的定位,即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自我认知,包括对“我是谁”,“我”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是什么关系,“我”有怎样的权利、责任和归宿等价值问题的思考。客体能否满足价值主体的合理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包括对主客体关系知其然和所以然,对待实践行为的理性态度,对行为结果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准备等。
大学生的价值自觉是其对自身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是大学生经过对自身存在意义与客体价值关系的反省而达到的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它能够使大学生从本能的自然的想当然的生存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一种积极地、主动地和深思熟虑的精神状态,并在错综复杂的“价值丛林”中积极而理性地“追求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行动”。
二、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基本状况
最近,笔者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设计了大学生价值自觉状况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57份,问卷回收率96%,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2%。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基本状况、程度特点。
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自觉进行了调查统计,即人与自然的认知状况、人与社会的认知状况和人与自我的认知状况。
(一)人与自然的认知状态
从表1可以看出,73.52%的调查者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选此项的人数遥遥领先,反映了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基本关系的认知的普遍状态;而把自然当作人类的奴隶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9.47%,虽然是少数,但体现了部分学生停留在人类中心的狂妄认知、人类力量的盲目自信状态中,是值得关注的;选择选项2和4的共占7%,体现了这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未曾认真思考或处于无知的状态。总的来看,在人与自然基本关系的认识上,大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自觉意识处于自觉的状态。
为了解大学生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的看法,笔者设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在45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选择“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有83.15%;4.60%的调查者认为“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10.50%的调查者认为“先保护好环境再发展经济”;另有1.75%的调查者认为“不好说,不清楚”(表2)。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确实存在着矛盾。从表中看,选择“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答案的人有很多,在访谈中,他们说不出怎样协调,靠什么手段协调,因而只是一种模糊的自觉。
(二)人与社会的认知状况
在人与社会的认知状况调查中,笔者主要选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以及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知两个方面开展了调查。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70.67%的调查者认为“中国梦”是人民大众共同的、普遍的愿望。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对“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处于积极肯定理性的认知状态。4.15%的调查者“不抱希望和信心”,表现冷漠消极。21.22%的调查者选择“梦想不如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这种认知停留在感性层面。同时还有3.93%的调查者对“中国梦”一无所知(表3)。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梦”有积极的情感认同,但是也存在对“中国梦”缺乏理解,个人梦与国家梦脱节等问题。因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自觉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大学生对待网络事件的看法,21.23%的调查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事件的态度处于盲目的状态;60.39%的调查者“理智思考,认定官方解释”,说明这部分大学生能够冷静和理智看待网络事件;9.41%的调查者“看看就算,一笑了之”,8.97%的调查者“说不清楚”,这两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做出明确的评价,但是还是值得关注的(表4)。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随着网络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虚拟和现实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大大提高了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难度。
(三)人与自我的认知状况
为了更加形象地了解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现状,调查问卷通过设置情景来考察,把价值主体还原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价值主体目标、价值主体目标认同、价值主体选择三个方面来了解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及其精神状态。
1.价值主体目标
从价值主体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程度调查情况来看,17.28%的调查者“从来都是这么做的”,31.50%的调查者“常常这么做”,两项合计为48.78%,说明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较强,能够立足自身的主体意识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49.23%的调查者“偶尔这么做”,数值之高充分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在价值主体意识日渐觉醒的趋势下,还存在着价值主体弱化现象,1.96%的调查者“从来没有过”,虽然比例不高,但能够说明一小部分大学生存在价值主体缺位的现象,这两个数据反映出来的现象值得关注(表5)。
2.价值主体目标认同
从价值主体目标认同情况调查来看,39.82%的调查者选择“追求精神快乐”,说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精神的自由,精神快乐的生活成为幸福的重要标准;相反,只有2.84%的调查者认同“赚很多钱,拥有物质财富”,5.69%的调查者认同“位高权重,做人上人”,这两部分大学生倾向于以金钱、权力为标准的人生价值评价,是自私自利的人生观;38.95%的调查者选择“帮助他人,积德行善,赢得社会尊重”;66.96%的调查者选择“家庭幸福,事业成功”;3.5%的调查者选择“说不清楚”(表6)。通过以上调查问卷分析我们看到,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造成了社会中生活信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局面。
3.价值主体选择
设置情景:“您在升学填报志愿或者选择工作时,是如何做出决定的?”30.63%的调查者选择“自己做主”,39.82%的调查者选择“在参考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自己做决定”。从调查数据上看,这两部分占70.45%,这一比例反映了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程度比较高,有主体意识,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19.69%的调查者选择“主要根据父母的意见做选择”,9.80%的调查者选择“主要参考亲朋好友的意见”,这两组数据说明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主体的价值选择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在世界观上有保守、稳重的一面(表7)。
三、大学生价值自觉程度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
(一)大學生价值自觉程度特点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价值意识主流是积极的、自觉的,同时还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价值认知上,分化与趋同共存
随着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分化,作为价值主体越来越个性化,他们更愿意从自身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主动地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具体的价值认知上,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和统一性,存在理想与现实分化的特点。分化与趋同共存的特点,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价值正确的认识,因而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很容易产生双重标准,进行价值选择时优柔寡断,不能顺利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
2.价值选择上,个人与集体兼顾
在价值选择上,大学生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他们不愿意盲从社会传统观念理念,顺从已经预定好的价值模式,而是自觉地否定或抛弃模式化、传统的价值标准,倾向于以自身发展的需要,参照别人的价值标准做出符合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乐意接受不同的新事物,他们更加倾向于用新的知识解决价值困惑,主体自我意识得到确立,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不会把实现自我个人利益的需要作为价值实践的唯一标准,而是希望能够实现自我的需要的同时兼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达到一种“共赢”状态。
3.价值实现上,认知与行为不一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心智趋于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他们追求远大理想,但又相对远离现实环境,“在实践中面临价值理想与价值现实的不可协调、价值认知与价值现实的脱节困境”。当代大学生支持国家改革发展,但是一旦改革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就会表现出犹豫甚至抵触的情绪;他们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但是在实践生活中目睹做好事没有回报,做坏事得不到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德标准的不确定和随意性;他们强调个性、自我,又容易迷失在复杂模糊的选择中。理想和现实的剧烈冲突,使大学生在价值实现上显示出“知行不一”的特征。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自觉发展程度的主要因素
1.经济文化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使得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时代感。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和不完善,对大学生的发展又有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只追求物质利益,强化“自我中心”的倾向,容易忽略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冲突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开放和观念的更新,决定了当代大学生价值意识的多样化,也增强了大学生价值自觉形成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对大学生价值意识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不良商家牟取暴利,通过媒介制作并发布一些庸俗、消极甚至不健康的内容,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使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受到侵害,对价值自觉的形成和实现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家庭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更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和谐发展。由于大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尚未稳定,处于模糊的状态,其价值实践的方向容易分化,因此对于大学生主体发展的方向要正确把握,积极引导。
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一是由于“家长制”观念弱化,家庭民主增强,有益于大学生价值自觉意识的形成,但也使大学生容易走向个人至上的极端。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仅在物质上给予关爱,使得孩子在精神上产生极大的困惑而无处解忧。三是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甚至离异,父子、母子隔阂较深,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形成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
3.大学生主体因素
大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提出价值目标,确立人生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并不完全,结果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复杂性。比如,在许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就存在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矛盾、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认识的严重分歧、感性的自我与理性的自我的冲突以及独立人格发展要求和心理依赖性的不平衡等。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具有较大的两极性和波动性,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行为自主能力等表现不成熟,影响大学生价值自觉能力的形成和价值自觉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实践行为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王伦光.论价值追求[J].社会科学辑刊,2006(02):9-13.
[3]王国银.论价值自发和价值自觉[J].学术论坛,2005(12):12-16.
[4]郭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