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改进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范文 | 刘伟 【摘 要】在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学校缺乏实践性、特色性、创新性意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将带来严重的阻碍。因此,文章在研究中提出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原则、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建议,与同仁交流与磋商。 【关键词】应用技术 高技能 人才 培养 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补充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促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应用技术性专业技能人才是解决一线工程实际问题的生力军。这类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显著的差异,更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高技能人才注重的是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但是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是以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从实际出发,就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分层进行阐述。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技能型人才注重的是应用技术。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让人才能够掌握全面的应用理论与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为目标,建立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操作的课程体系,以此充实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众与经营”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上,应该注重课堂理论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促使职校学生在更多时候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实习实践中心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可以与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让培养对象能够直接参与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上的实践;在“大众与经营”相结合的教学中,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可以建立特长工作室,针对培养对象在硬件安装、软件调试、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等方面为特定的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外,校内还可以设置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操作比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特色社团、兴趣小组,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培养对象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企业化、教学环境的真实化、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即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模块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突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另外,应该实现培养目标的充分渗透。因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培养对象来完成的。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培养对象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这样才能让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此,教师应该通过鼓励、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更新教学体系为基准,逐步完善教学原则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教学中需要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总体结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一般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企业网站开发等)来注重人才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操作能力上的综合性培养。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的职业岗位就要注重网络设计与施工能力、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自控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就需要注重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应注重网络硬件性能理解和理解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推销能力、社交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企业网站开发应该注重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上述四种职业岗位都需要学习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实训基地、稳固的企业合作、针对性的人才输出以及科研项目的积极参与等措施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拉近培养与工作之间的距离,注重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强化面向工作的原则;应该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注重能力培养;应该根据每一个培养对象在现有技能、素质水平、道德素养上的基本情况进行能力的提升、素質的提高、道德的更完善。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实际要求、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要,建立动态性的课程体系。 在坚持上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该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能力上的培养。这是因为: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培养对象对知识、技能的获取不再仅依靠书本、教师与朋友,培养对象可以依赖网络获得大部分知识,对此应该培养人才的网络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在深入企业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开展任务性教学,让培养对象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让学生上网搜索信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三、注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提升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对其能力、知识结构有着明确的要求,还应该注重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认证。 对此,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情况,开设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专业性的素质课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示范性、榜样性、领导性作用。教师必须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以更好的态度去感化人才,让人才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另外,教师应该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关怀与爱护,了解对象,进行循循善诱的、针对性的教学,并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社会的,人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由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还应该由企业进行评价,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书的考核评价形式,要求学生结合实训、自学等多个方面的学习成果,自由地创造性地完成考核,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己的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为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倩.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8):107-108. [2]周伟.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 [3]王新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04):273-274. [4]谢芳.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能力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8):79-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