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
范文

    赵红俊

    语文不仅仅是读写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都需要开放性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一、开放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独立开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立阅读是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从“教读”走向“自读”的过程。独立阅读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教师反映,在学习一个古诗单元的时候,学生对每一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掌握得挺好。可是过几天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现,不少学生把不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记混淆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基本是以讲解和分析为主,缺少让学生对诗歌独立阅读的环節。学生实际上是在“背思想感情”,而不是在“理解和体验思想感情”。他们所记住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内容没有产生内在联系,与个人的生活体验没有产生关联,记忆的时间又比较集中,所以就很容易混淆。

    独立阅读的意义在于实现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独立阅读,学生可以把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读者、作者、文本之间就有了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混淆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再遇到一首没学过的诗,学生也会用“对话”和“共情”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对中招答卷的分析表明,学生在课内文本阅读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课外文本阅读题的得分率。这一方面说明背诵是有效果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靠死记硬背想得高分是不可能的。要想在阅读题上提高分数,最根本的还是培养阅读能力。

    合作学习和集体讨论绝不能代替个人阅读。没有独立阅读这个前提,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就不会有深度,形成的共识也只会是浅层次的共识。有了独立阅读这个前提,每个学生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交流和合作才有具体的内容,才有思想的碰撞、观点的融合,进而才能形成阅读能力。

    二、开放的阅读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说的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自我成长。很多教师也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没有培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比如,我们要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或者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要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这就是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要学会教师教给的方法,就需要在认真阅读、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去揣摩哪些是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需要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因为这个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

    学生在概括文意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准确、不全面、不简练,甚至根本说不出来,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此时,教师千万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如:“你觉得还需要增加什么内容会更全面一些呢?你觉得这几个词语中的哪一个更准确呢?如果要说得更简练一些,还可以怎样说呢?”面对这样的发问,学生要不断进行思考,要分析、判断、选择。这样,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也就是说,学生知道方法,还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要想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还必须学会运用方法,在用方法的过程中才能掌握方法、创新方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阅读方法,在量变中求质变,不可急于求成。

    三、开放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课内、课外大量阅读

    单靠一本教材是教不好语文也学不好语文的,也完成不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教学目标。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努力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让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大量阅读。那么,学生该如何大量阅读呢?

    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始读起。如果我们硬要把自己认为学生“应该读”的书推荐给他们,甚或直接要求学生必须读哪些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觉得“扫兴”,也可能会扼杀他们阅读的兴趣萌芽。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教师可以把阅读内容从课内引到课外。比如,学完《三峡》一文,我们就可以跟学生说:“从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到唐朝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再到清代的杨守敬《宜都记》,历代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三峡的诗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关于三峡的诗文读一读。看看在他们的笔下,都有着怎样不同的三峡。”围绕主题进行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有效策略,它把学生从课内成功引向课外的整本书阅读。

    仪式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有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和读书场所,有相对固定的阅读伙伴,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帮助的。

    我们可以搭建适当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及时展示他们的阅读所得。能够看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长与变化,会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他们的阅读行为,进而固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每个学生的阅读收获也会是多方面的,开放性的、多样性的展示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独立的阅读活动。

    总之,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可以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由发展,最终引导学生从“教读”走向“自读”,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从在学校学习走向在社会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16:13